昨天是世界环境日,在房山区举办的生态成就展上,有项数据引人关注——过去8年,永定河、大石河等11条河流从无水变有水。
这11条河流分别是永定河、大石河、小清河、哑叭河、吴店河、佃起河、刺猬河、东沙河、西沙河、马刨泉河、丁家洼河,它们大多集中在房山的中东部地区,细细数来,涉及城关、佛子庄、长阳等15个街乡镇,流域内人口上百万。
水从哪来?房山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从自然泉水、生态补水和再生水三方面来。今年夏天,断流25年的永定河实现通水,就来自上游生态补水。还有,贯穿房山的大石河,上游山峡段来自泉水,下游平原段则全部来自再生水。
展开一张房山区河流分布图能看到,作为首都西南生态屏障的房山可谓水网密布,59条河道如同一根根脉管,布局在造型如同绿叶一般的房山地图上。难怪200多年前,当乾隆皇帝到房山长沟时,会写下“绿水弯环似水乡”的赞美诗句。
11条河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是大石河,它流经房山区8个乡镇,滋润着京西南秀美山川。眼下天气渐热,不少城里人慕名而来,一家人河畔嬉戏,孩子摸鱼逗虾。
然而,10年前的大石河,可没有这么景致宜人。
大石河流经的房山北部山区,曾是本市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基地,连年开采,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多处出现了采空区。一下雨,雨水就冲刷着裸露的山坡,裹挟着泥土、煤渣,瞬时从山上冲下来。
两岸植被稀疏,即使是在汛期遇到大雨,水也存不了几天,即便水头出了山,也会很快消失在干涸的河床里。
10年前,就在大石河水出山前的最后一站——河北镇,也还有不少采石场。抽取河水加工石头,产生的污水又直排河道,“一到汛期,河里全是泥汤。”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如今,河北镇已成为著名的郊游驿站,记者曾多次见到这样的场景,年轻的父亲陪少年在岸边嬉戏,翻涌的河水溅到父子脸上,映出一道亮光,这画面恰巧被站在岸边的母亲定格在相机镜头里。
2010年,房山区关闭了上千家矿山后,随即陆续投入超过一百亿元系统治理河道。
治河先治污。矿山关闭后,房山区启动了大石河流域的全面清查,封堵排污口60多个。
收污水,靠管网。截至2019年末,大石河流域已建成截污管线约150公里,同时兴建了28座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量21.79万吨,每天可向河道内补给高品质再生水14万吨。再加上每周监测一次的51个水质调查断面,以及“区-镇-村”三级河长的监管,管住了大石河流域的污水。今年,大石河流域还将有望试点自动监测设备,应用后不仅能实时监测水质,还能对污水的来源进行追踪。
截住污水后,“打扫”大石河河道,房山用“笨办法”——干塘清淤,让河道彻底“洗澡”,将截住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再回补河道,形成流动的河。这还没完,种树、修路、亮灯、造景、建园,大石河沿线陆续出现了红领巾公园、夕阳红公园等一批滨水公园。
“看,青头潜鸭!”今年春天,在红领巾公园,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欣喜地向大家介绍这种极度濒危鸟类,“全球仅存不到1000只,大石河畔就有6只。”
通过持续一个多月的观察,李理发现,相比于在河北、安徽等地出现的种群,大石河畔的青头潜鸭似乎不怕人,很喜欢到镜头前转一转,扭扭身体激起层层涟漪。房山区水务局负责生态修复的工作人员说,红领巾公园在建造之初,就有意识地种植了荷花、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为鸟类营造舒适的环境。
大石河畔除了青头潜鸭,还吸引来了骨顶鸡等多种鸟类。同样从无水变为有水的小清河,则吸引来了3只的疣鼻天鹅“郊游”,今年夏天实现通水的永定河,更是得到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的青睐。
水鸟流连,人也流连。在大石河畔遛弯儿的居民胡可说,他从事自由职业,原本住在市里,看到房山生态环境日益好转,他便回到了家乡定居。未来的房山,还将有更多的河流荡漾碧波,更美的青山拥抱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