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老城街巷精细整治找回“老味道”

“责任双师”将参与副中心街巷环境整治提升

2020年05月26日17:36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整治后的公安学校路,不仅提升了颜值,找回了古韵,还解决了困扰居民的停车乱象。(通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网北京5月26日电 坐在浓密的树荫下,听着鸟叫虫鸣,眼前是花木掩映、秩序井然的街巷。初夏,家住北京通州玉桥街道柳馨园社区的李文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到小区外的巷子里“打卡”,享受惬意美好的休闲时光。

这条巷子名叫公安学校路,全长330米,是通州老城典型的背街小巷。路面破损、绿化缺失、停车无序等老街老巷的“通病”,这条路过去都有。自打去年完成街巷整治提升,这条路才彻底变了模样。

玉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街巷环境整治提升,以街巷存在的问题为设计导向,以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为准则,“面子”和“里子”一起加强。

沿街破损的围墙得以重新设计,开墙透绿,一边运动造型的铁艺栅栏与公安学校文化元素相呼应;另一边的红色墙砖又显示出几分古韵,重新“化妆”的墙面“妆容”精致。破损的道路重新铺了沥青,并在路口处增设了凸镜,消除拐角的交通隐患。路侧还增种了宿根福禄考、棉铃花等宿根花卉,为街巷增添了色彩。

让李文老人称赞不已的是人行道旁的大杨树也有了“防护装”——新修了树池,“原来树根就裸露在地面上,很多机动车就骑着人行道停在树底下,这树看着可心疼了。”现在经过整治,既保护了树,又杜绝了乱停车现象。

硬件设施提升了,软件也不能落下。小巷管家每日巡查,发现垃圾、狗便随时清理;车辆乱停乱放及时制止;听到居民有什么建议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

“这条路好不容易收拾成今天这样,大伙儿都很珍惜。”孙秀兰是这条路的小巷管家之一,对街巷的前后变换感受颇深,“没整治的时候,我们工作量真不少,乱停车的也多,树底下的狗便也多。整治提升后,这些情况越来越少了,这环境的变化呀,还真是能影响人。”

2017年至2019年,通州区有140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了整体提升,涌现出永顺果园区域、玉桥粮食局直属库平房区域、永顺南街分巷等一批具有副中心特色、清朗有序、宜居宜游的文明街巷。其中熊家胡同等3条街巷先后获评“北京最美街巷”。

作为街巷的主人,广大居民在美化家园、提升街巷治理水平中可没少出力。

位于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的熊家胡同是南大街最古老的胡同之一,走进胡同,两个“博物馆”尤其吸引人们的目光,一个是石器博物馆,一个是墙上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的“馆长”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条胡同的居民。这“馆内”的“展陈”都来自居民家中,日常的维护、更新、清洁也由居民组成的“专业队伍”完成,他们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着这些“展品”,也爱护着这条胡同。

“这两个博物馆,把胡同的老味道一下子找回来了。”莲花寺社区党总支书记高艳辉说,抓住小巷的这股子“文化味”,以文化引领促进社区基层治理,激发居民自治、共治的热情,以居民家为“基地”,打造文化驿站、居民议事厅,让小巷不光美了,更是暖了、和谐了。

在完成14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基础上,今年通州区启动了第二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计划用2020和2021两年时间完成老城区范围内81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做好87条维护类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到2022年,实现全区老城区范围内背街小巷面貌普遍提升。

“这一轮的整治提升将充分发挥副中心‘责任双师’作用,优先考虑老城区域内背街小巷集中连片治理,打造体现城市副中心风貌格调、新老融合互补、环境舒适宜居的背街小巷。”区城市管理委环境建设科科长张春霞表示。

胡同街巷是城市的肌理,每条街巷都承载着难以磨灭的乡愁记忆。在城市副中心,越来越多的老街老巷将在持续深入的精细化治理中,留住记忆,焕发光彩。

(责编:尹星云、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