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机场”启用7个月吸水70万立方米

2020年05月12日08:4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海绵机场”启用7个月吸水70万立方米

本报讯(记者 解丽 通讯员 吕博)本周是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近年来,本市按照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部门的海绵城市工作处,在全市推广开展“海绵工程”。其中,大兴国际机场已经建成为“海绵机场”,7个月吸水70万立方米。

据了解,大兴国际机场作为本市海绵城市的重点项目,多方面探索创新节水先进经验,将全场水资源和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回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实现了雨水全收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做到零排放。机场启用7个多月来,场内自然积存水量达7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达100%,真正成为了“海绵机场”。

“就8日这场雨,降到我们场区的每一滴都跑不掉,都会被雨水收集系统控制起来,你看这每根柱子上的竖管和下方的净水花箱,就能将高架桥上的水全部收集起来。”走在大兴国际机场的出场高架桥下,机场技术工程部能源环境与科技模块业务经理康春华介绍,大兴国际机场还先后在机场飞行区和公共区建设了12个收集雨水的调节池和总长11760米的排水渠,在公共区域修建湖体面积10万平方米的人工景观湖,打造“海绵机场”,全场雨水收集设施总容积可达到330万立方米。“回收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环卫用水及景观湖补水,不但能调节机场内小气候,也形成了人、水、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态环境。”康春华表示。

据其介绍,大兴国际机场将场内雨水系统划分为源头、中途、末端3个部分,“咱们可以把机场理解为一个小城市,里边有建筑区、道路、河湖水体等多种用地类型,源头分布在各开发地块上,中途处于市政道路及A段明渠,末端则位于人工湖、B、C段明渠及永兴河。”康春华介绍,根据不同区域用地特征,机场采用了不同的雨水径流控制形式、措施和方案。

其中,在源头设置了雨水桶、绿色屋顶和下沉式绿地,在中途建设有植草沟、蓄水池、铺设透水砖、调节池,在末端建设了人工湖和雨水湿地、生态堤岸。“机场启用7个月以来,场内自然积存水量达到了70万立方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技术,全场水资源被统一收集、处理、回用,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

同时,为更好地实现防洪内涝控制、雨水资源利用与科学管理、降低径流总量及污染等目标,大兴国际机场还采用“调蓄+抽升强排”的二级雨水排水系统,建设智慧雨水管理平台,进行雨水排放、监测和预警的全方位管理,保障雨水安全排放。

此外,大兴国际机场扩大再生水的利用范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据介绍,大兴国际机场以“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为目标,建设了1座专门服务于机场的污水处理及中水站,全场各区域的污水通过场内77km的污水管网汇集到站内,通过生物池+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进行处理。

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污水处理及中水站产出的再生水,一部分经消毒后进入再生水管网,用于道路浇洒、绿地灌溉、车辆洗车、办公楼冲厕、空调循环冷却水及冷却塔补水等,另一部分则被排入机场明渠及景观湖,用于景观补水。

(责编: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