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期解决国际性数学难题,39岁出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在北京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方面大胆尝试,推出数学类通识课程,致力于让更多人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是一个生命中离不开数学的人,也是一位致力于毕生奋斗在数学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前行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继平老师。
潜心研究 创一流科研成果
师从著名数学家段学复和名师石生明先生,青年时期的张继平在有限群及其模表示论研究中就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就。他第一个给出了亏零p-块的充要条件,亏零p-块存在性研究是当代模表示论的重要难题,被认为是模表示论十大公开问题之第六问题,Brauer第12 问题的也主要与此相关。1986年在美国Arcata举办的国际表示论会议上,研究生张继平关于亏零p-块存在性的研究工作由石生明老师报告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后来,著名群表示论专家、英国Berwick奖获得者Robinson教授在剑桥表示论会议上指出:“最困难的是G的Sylow p-子群为循环的情形, 但幸运的是,这已由张继平解决”。
之后,张继平还相继解决了Brauer39问题,并与人合作解决了Brauer40问题。这两个结果本身对小维数线性群的结构有非常深刻的刻画,成为一项基础性重要结果,特别是在高维Galois表示的自守提升定理的证明中有深刻和关键作用,是2014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人Guralick和2018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人Tiep有关高维Galois表示的自守提升研究工作的基础。
张继平发展了群的算术理论,进而解决了Huppert猜想和可解群的S3-猜想。他还证明了新的p-幂零准则,并在融合系和模表示论范畴化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2011年以来,张继平及其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模表示论国际前沿焦点难题—Alperin权猜想归纳条件研究中做出世界领先的成果,产生重要国际影响。
躬耕教学 育“黄金一代”英才
1998年,39岁的张继平出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制定了“培养新一代世界领先的数学家,再造北大1954级的辉煌”的目标。他立足北大实际,于 1999年和北大出版社合作,开始大规模的教材建设,作为“北京大学数学教学系列丛书” 主编,至今已经出版了50余本(套)精品教材。接着,从1999年9月开始开设低年级讨论班,张继平亲自出马指导低年级讨论班,并选出部分有才华的青年教师出力,带领学生们阅读一些略带科普性、但有思想性的数学论文或著作,最初由老师讲,很快就让学生们自己讲、自己找题目、自己组织。不到一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非常高涨。张继平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创造接触数学前沿的机会,每年暑期特别聘请国际一流的数学家来北大数学学院开设前沿课程,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田刚教授和鄂维南教授开设“特别数学讲座”“计算数学讲座”,哈佛大学的刘军教授开设“统计学讲座”等,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
数年后,北大数学1999、2000和2001级的许晨阳、刘若川、张伟、恽之玮、朱歆文、袁新意、肖梁、鲁剑锋、刘一峰等年轻数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瞩目成绩,在国内外数学大奖上屡有斩获,被称为数学的“黄金一代”。他们这一批世界领先的数学家创造的辉煌已然超越了北大数学的历史,而这些成绩饱含张继平院长和同仁们的心血与汗水。
用心管理 引领中国数学接轨世界
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是北大数学,也是中国数学快速发展的十年,北京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张继平先进的理念、高超的管理能力和执着的奉献精神。在张继平的带领下,数学学院首先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规划和实施举措。2011年,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筑群完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是北京大学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一步,是引进世界顶级数学家的配套措施。目前,该中心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的数学中心。
人物简介
张继平,男,生于1958年7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数学会理事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陈省身数学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