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露,北京市世纪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首批支援小汤山定点医院的护理工作者。从定点医院的建设,到护理人员培训,再到接收境外抵京人员的筛查,她都在现场。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不同的战场,方天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家都叫她“百变”护士长。
工地上忙碌的“建言者”
2月中旬,小汤山定点医院的工地上,经常有一位戴着安全帽的“小女子”穿梭其中,她就是方天露。2月10日,方天露作为第一批参与小汤山定点医院复建的医疗队员出征。
“刚刚来到小汤山医院时,这里还是热火朝天的工地。”当时,小汤山医院B区正在进行改造,新建院区还在建设中。方天露和建筑工程师一起看图纸。“我们注意到,图纸设计上护士站距离污染区的出口太近,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方天露和同事们给设计者提出建议,调整护士站。这条意见很快被采纳。随后,建筑方调整了护士站的布局。“现在启用的病区中,护士站距离污染区出口至少有10米以上的距离。”布置病房时,方天露发现常备的药品中没有眼药水,“医务人员佩戴的护目镜万一出现滑落导致眼睛暴露时,需要进行紧急处置。”她向护理部和院感办建议在病房中常备10毫升一支的生理盐水,这条建议立刻被采纳。现在,小汤山医院各个病区都备好了10毫升包装的生理盐水。
讲台上严厉的“培训师”
建筑工地上的护士,也是培训讲师。2月下旬,一批又一批的护士来到小汤山医院,准备投入一线工作。然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没有传染病护理经验。在呼吸重症病房工作了10年的方天露,开始为护士们进行培训。每次培训之后,她会对同行们一一进行考核。此时的方天露非常严格,在进行考核打分时,丝毫闪失都会被扣分。这个严厉的护士长是这样解释的:“防护培训决定着战疫的成败。”
3月16日,小汤山定点医院正式启用。当晚,医院就开始接收境外抵京的待筛查人员,方天露穿上“战袍”和同事们一起投入战斗。有了前期的防护培训、流程演练和物资筹备经验,各种应急预案都印在了方天露的脑中,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工作10年的方天露,奔走在小汤山医院的病区里一点都不怕。年轻的护士从她身旁走过,她会拍拍肩膀说:“别担心,我一直都在!”小汤山医院启用的第一天,方天露在隔离区工作了9个小时,直到第一批境外抵京人员顺利完成筛查。
病患眼中的“贴心人”
“咱们折几只千纸鹤吧!”
随着筛查工作的进行,陆续有核酸阳性或可疑阳性的人员被检出。有人得知筛查结果为可疑阳性后当场崩溃大哭。怎么能安慰他们?方天露带领着护士们一起做起了折纸,彩纸在护士们的手下,变成了郁金香、千纸鹤……五彩缤纷的折纸上,写上祝福的话,送到了筛查人员的手中。这份小小的礼物,让等待的人员少了一丝焦虑。有一次,病区里的一个俄罗斯女孩因为咽颊炎吞咽困难,吃饭时嗓子疼痛难忍。再来看望时,方天露带来了酸奶,又协调食堂为女孩做了流食。女孩出院后,医院收到了俄罗斯大使馆的感谢信。
在小汤山医院奋战两个多月后,如今的方天露已经开始隔离休整。隔离休整之后,她就可以回到家里,看看两个多月没见面的儿子。“我刚刚来到小汤山医院的时候,爸爸告诉他,妈妈去打外星人了。”现在,4岁大的儿子已经知道妈妈的工作。他骄傲地说,“妈妈去打病毒了!”“百变”护士长期待着回到家里的那一天,那时,她能重新变回“妈妈”。
本报记者 贾晓宏
北京世纪坛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