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楠)本市将构建由自贸区、3个综合保税区、N个开放功能区等构成的“1+3+N”的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这是记者今天上午从市人大常委会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宽”议案办理暨“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专项工作报告工作启动会上了解到的。
早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1个代表团和163人次代表联名提出12件优化营商环境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合并成“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议案,交市人民政府办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将在7月份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合并审议“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议案办理暨专项工作报告启动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工作方案和有关情况的汇报。
记者从市商务局的汇报中了解到,北京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首轮试点期间,形成了70项全国首创或效果最优的开放创新举措,向全国或自贸区复制推广了四批北京试点经验。新一轮试点以来,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门槛、延长研发测试车辆暂时进口期限、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级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等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在京落地,形成了42项突破性政策和制度创新安排,一年形成的创新量即占过去三年试点的60%。同时,还选取了18项创新做法报送国家有关部门,拟作为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今年,本市将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再上新台阶。其中,推动自贸区在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改革政策在京实施;研究4.0版试点方案;启动大兴国际机场自贸片区立法调研,推进大兴综保区获批、天竺综保区创新升级,推动设立亦庄综保区,构建由自贸区、3个综合保税区、N个开放功能区等构成的“1+3+N”的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推动服务业开放向纵深推进,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提供更多“北京经验”。
此外,记者还从市发改委的汇报中了解到,根据12件代表议案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的主要制度创新,已分解了52项重点任务,逐一明确了办理单位。其中包括,制定应对疫情、帮扶企业的救助措施;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推行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全程办理;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实行跨部门联合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