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从西站驶出的专车陆续将从鄂返京市民送往各区级分流转运中心。在那里,以最快的速度登记、核对信息,由专人专车护送他们各自回到居住地或集中隔离点,度过14天隔离期。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各转运中心随时做好准备,迎接从湖北回来的市民。
5分钟登上驶往隔离点专车
下午6点半,第一辆从北京西站开来的大巴车抵达位于天坛体育场的东城区分流转运中心,从湖北返京的居民在“欢迎回家”的热情欢迎声中下车。
走过热成像体温门、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行李,第一位走下车的黄文一分钟内便被引导至所在的和平里街道桌位。在和平里社工手里的台账中,黄文在湖北的居住情况、北京的居住地等情况早已核实清楚,“黄先生在京居住地是所在单位的集体宿舍,不符合居家观察条件,所以我们将专人专车送他到东城区集中隔离点。”和平里街道社工说。核实完本人情况,确认签字,不出五分钟,黄文便登上了驶往隔离点的专车。
而对于在永外街道的余光来说,由于自己独自居住,符合居家观察条件,他则和其他部分转送人员一样,在街道工作人员陪同下,乘上了回家的专车。未来的14天,余光将按照本市要求居家观察。
热情迎接让顾虑烟消云散
晚7点半,大巴车驶入朝阳公园停车场。25岁的陈女士第一个走出大巴,在酒仙桥街道点位完成登记、测温后,登上转运车。
两个月之前,陈女士返回了家乡湖北黄冈,至今整整滞留65天。“我一路上都有些忐忑,怕别人歧视。”她对记者说,街道办工作人员的热情,让这种顾虑烟消云散了。
转运车直接驶向她居住的万红路社区。“姑娘,欢迎你回家!感谢你为北京、为全国抗疫作出的贡献!”社区书记刘伟新三步并作两步,为她送上一杯热水,顺手接过行李箱。
从刘伟新手里接过有酒精、口罩、手套、心理咨询热线和包片社工电话的“爱心包”,陈女士踏实地说:“今天能回家实在太高兴了!谢谢社区,我一定配合做好居家观察。”
今后会主动参加志愿服务
“比我预想的要顺畅。北京西站那么大,回来的人这么多,每个街道乡镇的人住的地方都不一样,我们6点左右下火车,8点就进家门了,真挺快的。”小潘说。小潘和小何是一对“90后”小夫妻,今年春节回湖北老家过年。没想到一场疫情,让他们在老家足足待了2个多月。
从西站到达海淀区分流转运中心,工作人员用掌声欢迎他们,到了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工作人员在等着他们回家。家门口的门把手上挂着一个纸袋,里面有隔离证、居家管理要求、居家观察告知书、承诺书等等。
“我们说需要两桶水,物业工作人员马上就帮忙买来了。他们一周还会帮我们买两次菜,两天取一次垃圾。”说起这些服务,小潘都很感动。
“这么大的调度工作,需要很多人参与其中。以前我偶尔参加社区活动,以后我们会主动多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小潘说。
本报记者 朱松梅 李瑶 于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