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北京要守好健康国门安全国门

2020年03月06日08:47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开放的北京要守好健康国门安全国门

  京平

  开放与防控并不矛盾。北京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入境口岸之一,在当前国际疫情发展形势下感受到明显的防控压力,这是难以避免的。但压力面前,更应迎难而上、沉着应对、勇于斗争。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必须慎终如始、如履薄冰,应时升级的防控举措,刚柔并济的防控方式,是守好国门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成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契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形势日益严峻,多个国家相继拉响疫情警报,境外日新增病例数连续多日超过中国,确诊病例已累计破万。疫情态势的这个变化,让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目前,北京已出现多例境外输入病例,“外防输入”压力陡增。在社会高度关注中,一种声音也随之在舆论场出现,那就是中国是不是应该“关门”,北京是不是应该“关门”?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最重要的入境口岸之一,是世界宾客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在当前国际疫情发展形势下,北京感受到明显的防控压力,这是难以避免的。但压力面前,更应迎难而上、沉着应对、勇于斗争。更何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谋发展是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因为一场突袭的疫情,就关起国门,显然不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处事姿态。对北京而言,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始终需要敞开胸襟、拥抱世界,配置全球资源、集聚全球人才,在京活跃着大批国际企业,而更多企业的发展依托于全球产业链,开放早已融入北京的城市基因之中。这种与世界密不可分的深度连接,注定我们不可能一关了之,而必须要用一种更为全面、理性、辩证的方式看问题。

  需要看到,开放与防控并不矛盾。作为最早开始同新冠病毒作斗争的国家,既有“战疫”经验证明,依法科学严格防控,事关疫情防控大局。人员的流动固然会给疫情扩散和蔓延带来空间,但细密扎实的防控网络,严格到位的防控举措,能够最大限度对冲这部分风险。眼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我国设置了14天隔离观察、全面健康申报等多项防控举措。这意味着,只要有重点疫区相关行程和生活经历,不管来自境内境外,是何国籍,都要纳入统一的防控框架,服从中国的各项防控举措,没有例外、一视同仁。而北京市也进一步细化了相应举措,不仅明确了隔离观察的具体方式,还将外籍人士纳入社区健康管理体系。种种举措,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明确态度: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必须慎终如始、如履薄冰。应时升级的防控举措,是守好国门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市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世界负责。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疫情防控的细节,同样是展示城市温度的重要窗口。相较于国内防控,境外来华人员的行程动线往往更加复杂,其中的外籍人士接受防控管理还需要一定沟通成本,入境中国到入住社区之间也存在管理空白等现实问题,“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落实难度明显升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继续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不仅要有不讲特殊的严格姿态,也要有春风化雨的人性化举措。我们防的是病毒,不是人心,要注重沟通、尊重信仰,妥善对待好各类归国人员和来华的国际友人,既要讲方法,也要有条理、有温度,给予人文关怀,坚决防止对国际人员和经贸往来的“阻断”效应,杜绝对疫情严重国家人群的“排斥”效应。这种刚柔并济的防控方式,也必将成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契机。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疫情防控过去不是中国一家的事,现在更不是。就当前疫情发展态势看,不仅需要各国之间守望相助、送医送药,同样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拓展联防联控,打造坚强有力的疫情防控共同体。特别是对北京这样的口岸城市,疫情信息的及时沟通、相关举措的精准接驳等等,都能够有效降低病毒传播的几率。与此同时,防疫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也都需要对防控举措多一些理解和支持。沟通是建立互信的最好手段,理解是减少隔阂的最快方式,既然“文明和病毒间,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那么全人类就必须携手应对、共克时艰。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再次证明了抗疫之战的艰巨复杂,也再次提醒世人,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开放的北京,文明的都市,必须也一定能为国家守好健康国门、安全国门。保持初心、慎重以对,这场疫情防控攻坚阻击战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