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 (鲍聪颖 张海涛)16座楼宇、5家超市、92家餐饮店铺、75家“六小”门店。牛街地区的特色超市、餐饮,吸引着全市百姓,家政店、美发店服务着周边居民。人员流动、空间密集,这一切都考验着街道保障民生、做实做细防疫措施的能力。
“一个手持测温仪可不够啊,进门的人容易聚集”、“把出入口区分开”。在牛街清真超市门口,街道工委书记王其志认真观察着人员测温情况,并对超市负责人提出发现的问题,随即一同研究起优化入口测温,应对大人流的措施。
复工复产在即,街道加强企业管理防控布阵,发挥地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作用,动员成员企业率先落实防控责任。街道工委、办事处领导靠前指挥,深入楼宇、商超、六小门店等人员密集场所,收集一线情况,研判企业防控盲点,准确分析对策,确保地区企业安全有序复工。
稳中局 协调联动精细化
“这是我的楼,我是楼长了。跟里边儿57家企业打了一个多月交道,很多人都是‘熟脸儿’。”街道下派干部刘哲指着港中旅大厦,笑着对记者说到。
针对楼宇人员密集度高的实际,街道安排已经派至社区进行防疫的16名机关干部“承包”辖区16座楼宇,与楼宇管理方共同担任“双楼长”,督促楼宇内企业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据悉,防控专班编写出防控指引和《企业应急工作方案》,指导具体防控措施;制作联系卡和告知书,建立街企双向联系机制,协助企业落实四方责任。
那么,辖区企业、商户是否制定应急预案?是否落实隔离管控措施?是否完善通风换气设施?是否按时消毒?
记者跟随牛街安全生产检查队走进诺林酒店。有应急预案、餐厅有间隔、每小时消毒、消防设施齐全、空调回风关闭、员工宿舍密度正常……半个小时之后,检查表上的16项结果已被填满。“我们安排员工轮岗上班,每天在岗人数不超过60人”,酒店负责人告诉检查队员。
深入细致的督查需要有力的执法做保障。街道属地网格与城管、安监、工商、食药等行业监管密切配合,强化信息交互,研究制定一套“防疫标准”,形成一本“企业账”,如紧密咬合的拉链般牢牢锁住企业防控漏洞。
保边角 社区联络全覆盖
从国企、楼宇到酒店宾馆,从商超、美发店到小门店,牛街地区坐落着近2000家企业。从春节至今,街道已经开展多轮企业人员摸排,确保企业监管无死角。
“北方工业外地回京员工隔离14天后,直接在家办公,现有550人返京。”挂了电话,菜园北里社工陈晨马上记录在企业台账上。
菜北社区有21家企业,其中不乏大规模央企、国企。社区设立了企业联络组,安排专人对接,定期沟通复工信息和员工返京信息。
与规模以上企业相比,“六小”门店人员流动性大,经营者防控意识不足,恢复营业更需做实做细。
出门右拐走50米进洗车行、出门右拐走10米进菜店、出门右转走100米上台阶进旅行社,从大门左拐进小门……不到500米的路程,就有10余家小门店。2月24日一早,记者跟着春风社区社工王博,体验了一回社区网格走访。
从菜店出来,王博电话响了。“喂,博哥,我刚买了火车票,后天到北京,提前跟你说一声。”10余年社区综治工作,让王博早已熟识各家店员,成为社区的小门店“活台账”。
人员清、底数明,从根源排除疫情输入的风险,是牛街做实复工复产的重要基础。
“二月二,龙抬头。好多街坊都等着这天理发呢,您看我能开业不?”一天,钢院社区一家小理发店店主找上了街道下派干部姜迪。
当时,详细的复工要求尚未出台,如何让其依法依规落实企业责任?减少风险?姜迪在脑中快速回忆各类讯息,突然,灵光一闪。她想起前一天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美发行业复工指南,马上拿出手机,查出12条美发业防控要求,逐条向店主确认防疫措施。
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小门店复工不能一刀切。据了解,街道采取“一店一策”措施,严谨对待“六小”门店复工。店面符合防控条件、员工具备防控知识、店主签署责任书,三项要求是做细复工复产的负责任举措。
一手托百姓健康,一手托企业经济。街道树立起“一盘棋”思想,统筹细化城管、工商、安监、食药等执法部门巡查内容,纵深排查企业防控的漏洞;发挥社区触角作用,全面掌握企业人员动态,逐渐形成经纬交织、脉络清晰的“纵向精细化,横向全覆盖”防控新模式。
沉寂多日的卷帘门次第打开、人人间隔一米有序排队,一个活力的牛街正逐步恢复往日的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