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室:坚持工作是常态 "因为患者需要我"

2020年02月18日15:09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坚持工作是常态“因为患者需要我”

  孙晓媚帮患者戴口罩。本报记者 阎彤 摄

  开栏的话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已经进入到“胶着”状态。

  湖北,上千名来自北京的白衣天使,日夜奋战。

  北京,20余万白衣天使,守护着全市人民的健康。

  特殊时期,尽管关于疫情还有太多未知的风险,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在医院的透析室里,在产科病房中,在儿科诊室内,他们从未缺席。他们用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生动地诠释了“医者仁心”。感谢你们!让我们共同期待春暖花开,疫情散去。

  即日起,本报推出“非常时期医院探访”栏目,记录特殊时期的常规诊疗工作,记录每一位医务人员的付出。

  “岳大妈,您来啦!咱们得测一下体温啊。”昨天中午1点,68岁的岳大妈来到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进行透析治疗。刚刚进医院门诊大厅,工作人员已经给她测了一次体温,“合格。”进入到透析室,见到医生过来给她测体温,戴着口罩的岳大妈露出了一双弯弯的笑眼。“体温正常,您放心。咱们测体重,量血压,准备登记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准备择期再到医院就诊。但对于岳大妈这样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也要到医院来。”对于他们来说,净化血液的透析治疗,“是保命的”。北京同仁医院透析室的医生和护士们,常年保持工作状态。春节长假、疫情来袭,都阻挡不了他们来到医院的脚步,“因为患者需要我!”

  让每个患者都能放心治疗

  下午1点半,岳大妈已经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护士为她建好了透析通路:血液从左臂上的动脉瘘出发,顺着长长的管路,以每分钟230毫升的速度流向床旁的透析机。“积攒”在血液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在小小的透析机里“清除”出去,净化后的血液再顺着管路流回到岳大妈左臂的静脉血管中。

  去年,岳大妈患上了慢性肾病,接诊的医生是肾内科主任张国娟。后来,大妈必须要进行透析治疗,“我血管细,每次治疗可是难为了这些孩子们。”透析设备在床边呼呼地运转着,岳大妈觉得机器运转的声音特别好听,“我就盼着透析的这一天。”大妈说,透析之后胃口就好,回家也能吃饭、敢喝水。

  这个下午,透析室的护士们在22张病床边来回走动。10床的老先生一直想把口罩摘下来。护士长孙晓媚走过去帮着老人掖掖被子,“爷爷,我帮您把口罩戴好啊。”旁边的监护仪上显示,老人的血氧饱和度数值为98%,“其实爷爷不缺氧,更多的是戴口罩感觉不舒服。”孙晓媚说,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也是为了防控疫情,每位患者都需要戴上口罩。多数患者是因为心理作用觉得不舒服,这时候更需要医生护士及时耐心的疏导。

  日历上只有“星期几”

  “报体温了!”每天早上,透析室的医护工作群里,孙晓媚会“喊”一嗓子。医生护士纷纷报上自己的体温。

  “不值班的也要报体温,动态监测,一天两次。”张国娟说,目前同仁医院肾内科西区和南区血液透析中心承担了近130名尿毒症患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医疗任务,这些患者必须依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排出体内的水分与毒素来维持生命。“我还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医院里面空空荡荡,只有透析室始终热火朝天。”过了17年,当春节长假与疫情叠加时,医院里患者明显减少,但透析室依然是天天满床。

  “多年透析的患者抵抗力低于常人,而透析室又是一个充分暴露的大空间……”如何保障透析患者的安全,成为肾内科关注的重点。很快,科里制定出血液透析室的传染病防控方案,并完成了所有透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筛查,保障了透析室的顺利运转。张国娟说,“当天上午的患者完成透析之后,立刻就要进行消毒,开窗通风。”

  今年春节假期,透析室所有医护人员如同以往的每个假期一样,全员在岗,一日无休。“我们的日历上从来没有具体日期,只有星期几。”孙晓媚说,多数患者一周透析三次,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是“一三五”或者“二四六”;对于透析室的医生护士来说,他们只记得“今天是星期几。”

  “你们也是最美逆行者”

  透析室的每一位患者,都是医生护士的老熟人。在这里,有的患者已经透析将近20年,“见证了我们一批又一批护士的成长。”疫情来临,平时良好的医患关系,此时变得更加紧密。“前两天,‘懒羊羊’给我们送了十多块小蛋糕。”孙晓媚说的“懒羊羊”是透析室一名年轻的患者,30多岁的大男生。相处久了,大家根据他的外形特点给他起了外号“懒羊羊”。外形粗犷的“懒羊羊”,看到护士们这么辛苦,就买来小蛋糕送给护士们,“吃点甜品,能减压。”

  所有的透析患者,都像“懒羊羊”一样,知道透析室的每一名医生和护士的辛苦,他们看到眼里也心疼,在患友健康教育群里,他们由衷地说,“你们也是最美逆行者。”本报记者 贾晓宏

(责编:孟竹、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