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海淀区的金名片,信息业、科研业、教育业、金融业等四大行业在2019年前三季度对海淀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八成,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军表示,今年将重点促进中关村科学城与海淀区发展深度融合,持续升级多元主体融合共生“创新雨林”生态体系。
从“园区运动”走向高品质城市发展
根据最新规划,现在的中关村科学城已由原来的174平方公里拓展至海淀区全域和昌平区部分区域。于军表示,2020年将启动“十四五”中关村科学城相关重点专项规划研究,进一步理顺中关村科学城运行体制机制,形成与中关村科学城建设高度匹配的规划体系、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
于军表示,今年海淀区将严格落实分区规划,聚焦“突出、突破、融合”,即突出高质量发展和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在先行先试改革和重点区域建设发展上实现大突破,促进中关村科学城与全区发展深度融合,着力从“园区运动”走向高品质城市发展,构建新型城市形态。
今年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努力爬坡的阶段,还有很多路要走,培育大产业方面需要持续努力。”于军介绍,今年海淀区将着力优化与科学城发展高度匹配的产业空间布局。在科学城北区,今年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石墨烯、智能制造等产业。在科学城中部,启动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智慧管理等方面共同发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新示范城区。在科学城南部,将着力做好“腾笼换鸟”工作,让“老”中关村焕发“新活力”。
海淀区还将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引育一批突破关键技术和行业壁垒的国际顶尖人才、高端领军人才以及多元化的优秀青年人才。于军表示,随着近几年国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应该说目前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能力和一些核心技术,即将迎来集中突破期。
构建国际一流高精尖产业体系
今年,海淀区将着力强化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系统布局。于军表示,海淀区将更加精准有力地服务基础研究,紧盯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和团队,紧盯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服务好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平台和载体,推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研究储备和新技术突破。同时,全力以赴落地国家实验室,启动好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探索地方政府参与基础研究的新路径新机制,用好国家和市级自然科学联合基金。
海淀区还将加快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例如,在产业布局方面,系统梳理重点领域技术图谱、产业链和重点企业、潜力企业,完善产业发展策略。同时,结合《中关村科学城加强底层技术创新布局计划(2020)》,争取在一批关键核心底层技术创新布局上取得新突破。此外,持续培育大信息产业的爆发点和衍生效应,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在算法、算力、芯片性能上的提升和应用场景的开拓。
文/本报记者 王斌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