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城市副中心":让这里成为“诗意地栖居”之所

2020年01月11日08:50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让这里成为“诗意地栖居”之所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纵深,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的城市副中心,眼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在昨天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报到现场,“城市副中心”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任学良委员: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市政协委员、民建界别召集人任学良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推动北京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任学良说,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但也存在着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等不足。

面对未来发展空间,任学良和民建界别的委员们共同提出《关于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希望从推进三地产业协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改善提升,进一步发挥副中心的承载和辐射带动作用。

“可以进一步健全城市副中心与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设立京津冀共同发展基金和产业转移的引导基金,扶持和鼓励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深化区域分工与产业协作。”任学良说。

周源委员:让文化夜场添彩增亮

提起城市副中心,市政协委员周源有很多期待。他说,这里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天更蓝、水更绿、景色更美了,区域的承载力和辐射力日益增强。现在已经进入到拉开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提倡夜经济,其中的文化经济,有很大想象空间。”他说,当前的夜经济,餐饮消费是主流,而文化休闲需求是潜力巨大的蓝海。周源建议,随着夜经济意识逐渐深入人心,需求会持续增强,夜景观光、夜间演艺、夜间节事等,一定会日渐火爆。尤其是在城市副中心,这些都可以成为夜间最美的风景。

城市副中心的三大文化建筑,也是周源关注的内容。“我很关注这些新闻,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这些文化地标的设计中还融入了大运河文化,分别有对应的名字——文化粮仓、森林书苑和运河之舟。”他说,这些名字有诗意、有味道,我非常期待。相信它们建成之后,一定可以进一步提升北京的文化功能,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

吴宜夏委员:推动拓展区城乡融合

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宜夏特别关注副中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城市副中心拓展区的城乡融合发展,让副中心建设和高质量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通州区委区政府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两带一环一心”的生态布局,初步建立了绿色空间基底,2020年将建成北京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城市。

吴宜夏建议,下一步充分利用百万亩造林的巨大资源,全面发展林业和“林业+”产业,激活森林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释放平原造林工程在促进城乡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需求等方面的巨大潜能。她认为,通州区的乡村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大运河文化,还有很多红色文化,包括民宿、美食等资源也很多,应该把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发展起来,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让拓展区的老百姓共享建设成果。

田春华委员:民生保障应增量提质

“副中心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到2035年副中心每千人拥有的平均医院床位数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市政协委员、通州区医保局局长田春华表示,未来将有更多适合副中心需求的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实现合理布局,这里的居民将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

田春华建议,有关部门在民生投入方面除了增量,也要提质。以名校到通州办学为例,绝不能简单地只是挂牌成立一家名校的分校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必须全面跟上,这就需要名校更多的向副中心分校输出优质教师资源,并对分校实施总校的统一化管理,这样才能真正的快速提升副中心的教学质量。”她说,希望在管理体制、产业布局规划、民生保障,财政支持、重大项目立项、审批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应给予副中心更多政策支持,促使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责编:孟竹、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