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15日电 平整干净的小院,废旧轮胎改造成的花池吐露芬芳,抬杆式门禁和安全监控,信息丰富的“暖心服务墙”……“独楼独院”常年失管的东直门街道东中街36号楼,因为疫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大变样,在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模式下,成立了东城首家物管会,居民生活有了章法。
东中街36号楼位于东城区东直门街道东环社区,是东环广场项目回迁安置住宅。多年来,由于房屋产权性质不明、配套设施缺失、居民无物业缴费意识、产权单位变更等等原因,小区长期处于失管状态。
在平静的生活状态下,居民的生活也算安逸。但是,2020年春节一场所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一平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36号楼小院同样要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管理,要有专人对居民出入进行测温、查证、验码、登记等措施。36号楼在街道、社区的指导与支持下,由下派干部与居民积极分子一起,开启了临时封闭管理新模式。在严格有效的管控下,36号楼未出现任何疫情问题,居民生活井然有序。疫情过后,小区的管理将何去何?小区封闭常态化管理是大多数居民认可的模式。
东直门街道工委决定将36号楼作为失管小区封闭管理的实验基地,由街道相关部门与社区党委一起,探索可在街道所有失管小区可复制的“党建引领物业管理”的新模式。4月份以来,社区党委多次在36号楼召开了居民会议,进行了充分调研,向街道工委提交了下一步36号楼封闭管理的可行性方案。
东环社区党委书记石威介绍,早在2019年,社区党委就有意对36号楼进行封闭式管理,同时动员小区住户参与自治管理。2020年4月份以来,在街道工委和办事处指导支持下,东环社区党委依法有序组织全体业主,共同商议小区管理方式,用实际行动探索了党建引领下小区自我管理的新模式。经过前期酝酿及街道各部门的指导推进,5月20日,东中街36号楼正式成立了小区功能型党支部。同时,推进东环社区组建小区物业管理委员,实现物业管理各方主体健全。至此,原本开放的无专业物业服务的老旧小区东中街36号楼实现“华丽转身”,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居民自治、多方参与、专业化管理的党建引领下物业服务管理和社区治理格局初具雏形。36楼院内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宣传阵地“暖心服务墙”、“爱心守望屋”和政策法律宣传栏目前也已经建设完成。
目前,小院里的“阳光议事亭”已经上线,大家召开居民会议,商讨楼内事务也有了去处。“36号楼是一栋独立的楼院,院内只有这一栋楼,以往居民议事只能三三两两地坐在小区的大门口。现在有了‘阳光议事亭’,居民探讨事情有了固定场所,大家的积极性也会更高。”石威说,“‘阳光议事亭’之所以取名‘阳光’二字,有双重意思:一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充满阳光的环境下共同商讨楼内事务;二则寓意居民的议事本着公开透明的‘阳光原则’。”
5月1日,《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36号楼的住户在社区党委的引导下,经过几轮议事讨论和沟通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决定选聘北京城建物业公司为小区提供封闭式服务管理。至此,36号楼小院建立了两个组织,小院党支部及物管会。
街道相关部门,根据小区实际和居民业主的意愿,为小区“量身定做”制定管理服务方案,物色服务主体,同时针对该小区硬件基础差,付费意识弱,户数规模小的特点,确定了“一个主体,两类服务,三项改造、四个阵地”的规范服务和硬件提升并举的整体方案。街道公共区域服务方(北京城建物业),为小区提供保安保洁等基础服务和入户收费维修等提升服务两类服务。多方筹措资金,对小区门禁、监控、绿化三方面进行硬件改造提升,为小区后续管理服务提供支撑。在小区建立的“普法园地”,公示了北京市新出台的“三个条例”,都与居民的生活、行为、习惯、权责息息相关;“暖心服务墙”上小区党支部信息及职责、小区物管会信息及职责、居民公约、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相关政策法规等小区管理相关信息公示公开,让居民百姓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履责,不断规范居住行为,明确权利义务。
36号楼内还启动了“蜂巢计划”,开始着力打造楼门文化。在封闭小区之前,小商小贩可以随意进入院中,造成了楼道里小广告成灾,从一楼到顶楼,入眼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广告。封闭小区管理以来,楼里的居民都自发清理楼道内的小广告和堆物堆料,楼道里变得干净整洁了。有的居民还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手工艺品贡献出来,希望挂在楼道内作为装饰物。接下来,社区党委将利用“蜂巢计划”,对每一个楼门进行文化设计,发挥业主特长和物业托管的优势,打造多种类型的楼门文化和院内品牌,让小院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