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介绍说:“博物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积极建设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微博,将博物馆相关文化信息与大众共享。线上博物馆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快速、便捷,覆盖面、信息量大,可以使博物馆文化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
疫情时期博物馆线上“不打烊”
疫情时期,特别是前期还存在较大风险的时候,从保护每个人的安全、健康出发,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博物馆等,暂时闭馆,但博物馆的线上服务却“不打烊”。“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线进行网络直播、网络培训等博物馆线上服务,还是照常进行,且临时推出了许多线上文化活动,丰富内容。”齐玫介绍,2月20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九大博物馆联合在抖音推出了“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在家云游博物馆”的播放量截至2月23日9时已达2676万次。
当疫情趋于缓解的时候,博物馆又及时陆续开放,与复工复产、疫后复兴的政策相协调,满足了人们对博物馆文化的一定需求。据齐玫介绍,本着科学、客观、合理的态度,在博物馆参观人数上加以适当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参观者以及博物馆的安全。采取了提前预约的方式,每天限定参观的人数,为参观者提供安全的参观距离,避免出现人员聚集情况的发生。
“随着疫情的不断好转,博物馆一定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恢复正常运转。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也会继续发展,不断完善,常态化的线上服务,会提供更加到位的博物馆文化共享空间及丰富的内容。”齐玫说。
中国博物馆国际影响日益增强
“博物馆通过实体博物馆举办展览、文化活动、专家讲座、专业培训、图书出版等,为观众提供文化共享的空间,将文化的种子、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影响深入到每位观众的心中。”齐玫表示,博物馆应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积极建设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微博,将博物馆相关文化信息与大众共享。线上博物馆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快速、便捷,覆盖面、信息量大,可以使博物馆文化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
“博物馆文化与世界的衔接,已经是常态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实力的增强,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中华文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中国博物馆的影响也日益增强。”齐玫表示,博物馆自身在展览策划上下功夫,首先对文物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深入了解国外大众对中国文化的关注点,做到有所侧重。在展示方式上,注重与观众的互动环节,强化展览的参与性。在展览解读上努力到位,以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展品,吸引国外观众的关注,引起他们对中国展览的极大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
5月18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文物交流智库编制的《全国博物馆(展览)2019年度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正式发布,统计分析出中国博物馆展览的海外影响力,充分说明了中国博物馆展览在海外受欢迎的内容和程度。
首博新建16个国际姊妹馆
“以首都博物馆为例,在博物馆定位上,即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基点,搭建世界文化共享的平台。”齐玫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道,首博与国外博物馆合作已成常态,已经与国外的博物馆,如英国、法国、瑞士、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匈牙利、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厄瓜多尔、毛里求斯、蒙古、印度、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国开展了相关的展览文化合作。首博利用网络开展国际合作,“十三五”期间,通过网络与国际知名博物馆之间保持沟通,开展业务合作,传播中华文化与文明。
首博还新建了16个国际姊妹馆,促成了国际合作办展,举办国际间的学术论坛,与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首博与国外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大多是双向的,即在对方博物馆推出首博的展现中华文化主题的展览,而国外的博物馆则在首博推出反映他们国家文化主题的展览,双方通过博物馆展览传播各国的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共享。”齐玫说。
文/本报记者 蒲长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