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家書》用計算視聽復原革命史料 門頭溝探索紅色題材微短劇新路徑
人民網北京11月2日電(記者董兆瑞)10月31日,永定河微短劇產業合作大會暨重大主題題材微短劇研討會上,一部由計算視聽技術制作的短劇——《山河家書》首次亮相。這部三分鐘的作品片段, 通過算法復原革命史料的嘗試,引發業內關注。

畫面中,趙一曼的信件、陳懷民的日記被一行行文字“讀”了出來,人物神態、語氣、光影皆具真實質感。據主創團隊介紹,《山河家書》的生成與渲染全部在門頭溝京西智谷算力基座完成。AI根據史料建模生成人物,環境光影由算法復刻,劇本文案則由創作者與AIGC協同完成。影片幾乎未採用實景拍攝,實現了從文字檔案到數字影像的完整轉化。“我們希望觀眾看到的不只是歷史,而是家書背后的情感。”《山河家書》主創團隊有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門頭溝區持續推動文化數字化進程,依托中關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園和京西智谷算力基座,積極探索計算視聽技術在文化創作領域的應用,《山河家書》便是其中的代表性項目。“除正在建設“AI+微短劇”創作空間外,還將引入后期制作、虛擬拍攝與算法研發企業,逐步形成從策劃、制作到傳播的全鏈條創新體系。”門頭溝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大會同期還發布多項產業合作成果。央視網發布“中國正能量微短劇共創計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推出“網絡微短劇‘首亮微光’2.0扶持計劃”,為原創與技術融合項目提供資金與資源支持。門頭溝區、北京廣播電視台、紅果短劇聯合發起“永定河畔微短劇共創計劃”,開放歷史素材庫與IP資源,攜手打造“京西燃劇”品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

門頭溝區有關負責人表示,“京西福地門頭溝”通過微短劇創作全流程應用,為區域計算視聽產業搭建應用場景試驗場,推動文生視頻大模型產業化﹔通過“筑巢引鳳”,吸引優質微短劇企業、創作人才與重點項目集聚,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京西微短劇創作高地”﹔通過重大主題微短劇將文化、生態資源轉化為“京西燃劇”IP,助力打造“計算視聽+文化創作”集群,實現“內容出圈”帶動產業落地,依托“京西智谷”“央視界”為區域產業轉型注入文化創新新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