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電詐案件被騙金額高 北京警方詳細揭露其中套路
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董兆瑞)10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召開防范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專題新聞發布會。會上,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政治處主任李小燕介紹,今年以來,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案件發案數佔全市電詐案件總數的7%,但被騙金額佔被騙總金額的38%。同時高損案件多,在被騙金額100萬元以上的案件中,近七成都是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這其中以婚戀交友方式引流的又佔了65%。
李小燕表示,北京警方按照“四專兩合力”總體思路,依托“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大力推進電信網絡詐騙打擊防范各項措施落實,持續保持了全市電詐警情和損失同比“雙下降”勢頭,返還群眾被騙資金6.53億元。
她介紹,分析發現,在各類電詐案件中,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案件的成案時間最長,從詐騙分子首次接觸受害者到受害者報警,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平均為36.7天。同時,受害者以中老年人為主。經分析,46歲以上的佔六成,60歲以上的佔二成,目前年齡最大的男性和女性均88歲,多數有專業投資理財經歷。
李小燕現場介紹了此類案件的套路:
第一步詐騙分子首先在社交平台注冊賬號,精心打造“理財師”“投資導師”“投資分析師”“金融理財顧問”等人設,然后通過各類網絡社交平台發布股票、外匯、期貨等投資理財信息,特別是“內部消息”“高收益低風險”等信息,引誘受害者主動添加他們或者他們主動去添加受害者為好友建立聯系。
第二步詐騙分子針對與受害者的接觸時間、受害者的經濟狀況等使用不同話術,邀其至常見社交平台或小眾聊天APP聊天進行洗腦。詐騙分子會刻意使用所謂的專業術語和看似高深的投資理論,目的是讓受害者對其身份和能力深信不疑。
第三步詐騙分子精准鎖定目標受害者后,會讓其加入“特定投資群”,投資群成員通常除了受害者之外均為犯罪團伙成員扮演,誘導受害者安裝VPN類或雲手機類的詐騙APP,並在上面進行投資。(這裡提到的VPN是一種虛擬專用網絡,受害者被誘導安裝后,騙子會要求其在VPN軟件內變更IP地址,以達到繞過網絡安全防線、瀏覽涉詐網站的目的)
第四步詐騙分子會以“小額獲利”為誘餌,激發受害者“趨利”情緒,隨后推薦所謂的“高回報投資項目”,誘逼受害者加快認購進行大額投資。在聊天群內詐騙分子頻繁晒高收益行為的煽動下,受害者往往會按照要求通過銀行轉賬、線下取現金交給指定人或者購買黃金郵寄至指定地點、第三方消費等方式激進投資。從目前情況看,銀行賬戶轉賬約佔70%﹔取現金、買黃金共佔約25%﹔其他如買購物卡、名酒等佔5%。
第五步詐騙分子通常以“登錄異常”“服務器維護”“銀行賬戶凍結”“違規操作”“繳納稅費”“項目崩盤”等理由阻止受害人取現,並要求受害者投入更多資金進行解凍。當受害者投入資金達到詐騙分子目標,他們直接“拉黑”受害者。
在以婚戀交友引流方式進行詐騙的案件中,從年齡看,40歲以上的為主,女性最大77歲、男性最大80歲,大多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士。李小燕表示,以婚戀交友引流的方式,在前期有些區別。
一是在與受害者初次接觸上,詐騙分子通過各類社交媒體和婚戀交友網站等平台,常以老同學、戀愛交友、租房等為由與受害者建立聯系。
二是在獲取信任上,詐騙分子通常會偽裝成“金融、証券、IT公司高管或內部員工”、海外華僑、現役軍人、轉業軍官等身份,將受害者引流至常見社交平台或小眾聊天APP,刻意營造性格陽光、熱愛生活形象,在交流中表現出深情、關心、體貼等,甚至規劃共同的未來生活,使受害者迅速對他們產生好感,以建立信任。
三是獲得信任后,詐騙分子通常會讓受害者幫其操作APP裡的交易,這個APP實際是涉詐軟件,裡面展示的高收益都是假的,目的是激發受害者投資積極性,讓受害者主動提出自己也要投資並下載APP。
她表示,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案件的引流,九成多都是通過網絡接觸,詐騙分子會採取各種方式與受害者建立聯系﹔隻有少量是用電話和短信聯系引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