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產業協同動能澎湃

唐山四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正在調試腐乳自動裝瓶機器人。呂光宇攝
“十四五”以來,北京輸出至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達2308.7億元,是“十三五”時期的近兩倍。京津冀三地共同繪制了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開展跨區域強鏈、補鏈、延鏈工作,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持續深化,形成了產業協同的澎湃動能。
研制“溫柔”的機械手
“看這8個精巧的機械小抓手,輕輕一夾就能穩住滑膩的腐乳塊,對准圓口方肚的瓶子精准落位,機器轉一圈,12塊腐乳就整整齊齊裝好了。”在唐山四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區,總經理陳耀岐在解說腐乳裝瓶機器人的同時,手指不自覺跟著機械臂的動作輕點,語氣難掩興奮,“1小時可完成4800塊腐乳裝瓶,相當於2名熟練工人的工作量”。
一家老牌食品企業在腐乳裝瓶環節長期被“手工作業”束縛。腐乳瓶是獨特的圓口方肚設計,裝瓶時要保証上下兩層共12塊腐乳碼放整齊,還不能讓腐乳變形、表皮破損——這直接影響后續二次發酵,決定著最終口感。但是手工作業耗費人力,工人得培訓3個月才能上崗,單條線要15到20個人輪班,效率還上不去,還會因人工操作偏差影響品質。
陳耀岐說,腐乳裝瓶機器人不僅要精准適配特殊瓶型,還要控制抓手力度——既要抓穩滑膩的腐乳,又不能破壞其表皮,“相當於讓機器人用‘最溫柔的力氣’做最精細的活”。
依托唐山高新區打造的“共享工廠”,四維科技實現了“輕資產突圍”,不用自己建生產線,“拎包入住”就能用專業設備,還能共享人才。很快,一支20多人的研發團隊組建完成,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其中10人來自本公司,6人來自“共享工廠”,還有部分研發人員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北京理工大學。不僅如此,“共享工廠”還專門鏈接了北京高校院所資源,AI檢測、特種材料研究這些短板一下就補上了。
2024年初,國內首台腐乳裝瓶機器人樣機通過驗收,獲1項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腐乳自動裝瓶機器人正是“北京創意、唐山轉化”的典型代表,這款機器人不僅解決了老牌食品企業的生產痛點,未來還可推廣至整個調味品行業,市場前景廣闊。
潛心突破“卡脖子”技術
在天津武清,另一場“技術突圍”也在上演。在京津產業新城的武清開發區創業總部基地,北京瑞邁特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BMC瑞邁特)天津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機械臂正有條不紊地運轉,一台台家用呼吸機完成“體檢”后將陸續發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公司成立於2001年,致力於為睡眠呼吸障礙、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患者提供全周期、多場景的治療服務整體解決方案,主要產品包括家用無創呼吸機、通氣面罩、睡眠監測儀、高流量濕化氧療儀、制氧機等。
為了突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從電機轉速的細微調試,到扇葉弧度的反復優化,每一個參數都經過研發人員的上百次試驗。十年間,他們成功研發出了多代高性能渦輪風機,不僅實現了家用呼吸機風機國產化,推動國內上下游產業鏈形成,他們研發的自主知識產權風機驅動技術還打破了國際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他們生產的家用呼吸機累計銷量超過300萬台。
今年初,瑞邁特、子公司天津怡和嘉業、北京朝陽醫院專家等單位聯合申報的“無創呼吸系統關鍵技術研發與臨床應用”項目被天津市科學技術局評定為“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京冀聯手育良種
科技的春風,同樣吹到了河北壩上的田間地頭。張家口市沽源縣是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的重點地區,藜麥正是這片生態沃土上生長的“綠色守護者”。“種藜麥不用除草劑、少用化肥,地裡的草靠人工拔,肥料用的是有機肥,不僅藜麥品質好,連地裡的水都更清了。”沽源縣閃電河鄉種植戶張慶軍的感受,道出了藜麥產業與生態保護的共生邏輯。
沽源藜麥能從“壩上雜糧”成長為“高端有機糧”,背后離不開北京科研力量的助力。為破解藜麥在高寒、多風環境下的種植難題,沽源縣與中國科學院、河北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共建3個良種培育科研試驗基地,建成國內最大的藜麥聯合育種基地。其中,中國科學院團隊帶來的分子育種技術、抗逆性研究成果,成為突破產業瓶頸的關鍵。
“以前種的藜麥品種,遇到壩上的大風天容易倒伏,畝產隻有300多斤。現在種的‘壩藜2號’,是和中國科學院一起選育的,稈子粗、抗風強,畝產最高能到550斤,還比傳統品種增產三成。”張慶軍手裡的“壩藜2號”,正是京冀科技協同的結晶。截至目前,雙方累計試驗1051個藜麥品種資源,選育出151個適配壩上氣候的新資源,其中“壩藜2號”“冀藜5號”等6個品種獲省級認定。
“以前種莜麥,一畝賺600多塊﹔現在種藜麥,一畝能賺1500多塊,還不愁賣。”在張慶軍的賬本裡,藏著沽源藜麥與北京市場的緊密聯結。目前,沽源已與北京多家大型商超、社區團購平台、有機食品連鎖店建立合作,“沽源藜麥米”“藜麥面條”等基礎產品,以及延伸出的藜麥啤酒、藜麥花膠等36款特色產品,通過“產地直供+冷鏈運輸”的模式,最快48小時就能從沽源田間抵達北京市民餐桌。
相關新聞
“十四五”期間
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系列重大成就
河北省政府新聞辦日前召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一場,河北省發展改革委介紹河北省“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記者從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標志性的重大成就。
“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省會石家庄與各市實現高鐵直通,高鐵通達率、便捷性大幅提升。京津冀三省市高速公路總裡程超1.1萬公裡,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河北與京津共建6條重點產業鏈,攜手打造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了產業協同的澎湃動能。2024年京津冀區域優良天數比率接近75%,河北與京津跨境河流橫向生態補償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314所京津學校與河北合作辦學,15萬“河北福嫂”服務萬千京津家庭,115家京津冀醫聯體助力河北群眾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46.7萬京津老年人來冀康養。“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日益成為休閑度假新風尚。
雄安新區拔節生長,累計投資突破1萬億元,“十四五”年均投資增速達到19.8%,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中國星網穩定運營,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總部正式遷駐,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首批疏解高校、醫院加快建設,第二批疏解項目選址落位。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產業鏈加快構建。(記者 李如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