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撬動文化消費 2025西城區“會館有戲”打造文商旅融合新范式

2025年10月29日09:10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秋意漸濃,藝韻流芳。自9月10日在百年湖廣會館鳴鑼啟幕以來,以“會館傳韻·戲聚新聲”為主題的2025年西城區“會館有戲”系列活動,已持續為首都市民奉上了一場為期三個月的文化盛宴。系列活動以獨特的魅力讓承載歷史的古建筑煥發新生,將高雅藝術與傳統文化送到市民“家門口”,為北京市文商旅融合的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古建新生,方寸舞台演繹藝術經典

9月18日,在正乙祠這座有著三百余年歷史的古戲樓內,北方昆曲劇院的四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袁國良、顧衛英、劉巍、魏春榮同台獻藝,在與觀眾距離僅咫尺的舞台上,上演“會館有戲”系列活動中的一場《古祠賞梅》。“在這樣一個有歷史沉澱的戲樓裡聽戲,更能感受昆曲藝術的雅致與醇厚。”家住附近的退休教師陳女士說,這已是她今秋第二次參與“會館有戲”的活動,“每一次讓我感受到藝術對心靈的滋養。”

這正是“會館有戲”系列活動的要義——以“演”為核心,以“一館一策”為原則,精准匹配古建筑空間特質與藝術門類。湖廣會館、正乙祠戲樓、安徽會館、報國寺文化園、福州新館、梨園公會、梅蘭芳祖居7處文化地標,攜手北京京劇院、北方昆曲劇院、中國雜技團等12家頂尖專業院團,共計劃推出涵蓋京劇、昆曲、評劇、越劇、曲藝、木偶、河北梆子等12種藝術形式的120場演出及活動。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昆曲、河北梆子、雜技、木偶、兒童劇、戲曲體驗工坊、曲劇講座等40余場演出及活動,累計吸引線下觀眾3000余人。

沉浸體驗,傳統文化融入城市生活

將藝術引入古會館,文化的魅力自然不止在方寸舞台之上綻放。從報國寺文化園的露天庭院,到湖廣會館戲曲博物館的點絳唇咖啡店,藝術家帶來的木偶體驗工坊與市民參與感受的戲曲身法,都讓傳統文化的芬芳彌漫在城市生活之中。面向孩子們的原創兒童劇《八臂哪吒城》《尋找唐詩》《兔兒爺傳奇》等,則將北京城建造傳說、古典詩詞、中秋民俗巧妙融入劇情和游戲。“孩子看完《尋找唐詩》,回家路上一直念叨‘床前明月光’,還追問李白的故事,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課本說教生動多了!”帶著六歲兒子觀演的父親王先生表示。

“會館有戲”系列活動中,諸如此類雜技體驗工坊、專題講座、戲曲博物館游學、導賞等“演藝+”的活動還有很多。導賞環節聚焦河北梆子經典劇目,在《對花槍》的唱段賞析中解讀劇中人物的情感沖突,讓觀眾深入理解劇目的藝術價值。木偶體驗工坊裡,專業演員向觀眾講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杖頭木偶”的歷史淵源與操縱原理,每一個靈動角色背后的文化底蘊、每一代人嚴謹的技藝傳承都展現在觀眾面前。這些導賞與體驗活動,不僅讓市民與名家面對面,還充滿互動性與沉浸感,打破了傳統觀演中“你演我看”的單向輸出模式,藝術從被觀賞的對象變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觀戲、體驗、互動、消費”四維聯動的文化生態悄然建立。

公益普惠,文化流量轉化消費增量

更令市民感到驚喜的是,“會館有戲”實行的是免費預約、公益展演的形式,演出院團和各會館官方公眾號每次發布招募信息,市民的預約留言紛至沓來,演出票一票難求。截至目前,數十篇觀眾免費招募推文相繼推出,相關閱讀量破萬,實現了活動啟動時“周周有演出,月月有驚喜”的承諾。

在“會館有戲”的活動中,一張小小的票根被賦予了更多維的價值,它不僅是觀演的憑証,更是開啟周邊消費體驗的鑰匙。活動通過與戴月軒、一得閣、點絳唇咖啡、宏寶堂、中國書店古籍書店、宣武門商務酒店等多家品牌建立深度合作,構建起以“票根”為核心的文商旅消費圈。

據統計,活動自開展以來,回收票根1000余張,持續將“活動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增量”。2025“會館有戲”用實踐創新“演藝+”模式,探索出一條“政策賦能—文化活化—體驗升級—全域聯動”的文旅融合新路徑。

在“首善之區”的北京,古建筑的活化 利用有無限可能,“會館有戲”不僅將演出搬進歷史空間,更讓藝術滲透城市肌理,讓市民在西城區這個“梨園之鄉”的深厚底蘊中,感受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獨特魅力與時代風採。市民因身臨其境的體驗,增強了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城市也因文化消費的繁榮而更具活力。這既是西城區聚焦“文化強區”建設、打造“會館有戲”核心IP的成果顯現,也是北京為建設“演藝之都”、繁榮全國文化中心書寫下的生動注腳。

隨著2025“會館有戲”下半場的徐徐展開,更多的藝術精品將向市民呈現,更多的古建空間將持續被點亮,北京這座千年古都將不斷煥發出文化生機與創新活力。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