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憂居”到“優居” 大興觀音寺街道老舊小區改造破解多重難題
“外牆漏雨把天花板泡得掉皮,現在全解決了!”站在煥然一新的居民樓前,劉女士的話道出了大興區觀音寺街道新安裡東區千余戶居民的共同心聲。
近日,該小區32-50號樓綜合整治工程即將完工,這次覆蓋19棟樓、超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改造,以“系統謀劃、協同推進”為抓手,一次性破解水、電、燃氣等多重難題,實現從“憂居”到“優居”的蛻變。
大興區觀音寺街道新安裡東區社區建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基礎設施老化問題日益突出。“最頭疼的是供水,管道生鏽,水流又小又黃。”居民趙女士回憶說,除了用水難題,小區裡弱電線纜亂拉亂接的問題也很普遍,不僅影響小區美觀,還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
2023年底,該小區被納入老舊小區整治工程。社區成立專班開展“敲門行動”,梳理出供水、網絡、滲漏、停車等多項居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我們打破‘頭痛醫頭’模式,整合樓體、室外、綠化等內容,實現一次改造、全面提升。”社區黨委書記張雪靜表示。
此次改造除樓本體維修外還涵蓋室外公共區域,安裝路燈385套,新鋪草坪兩千多平方米,栽植樹木200余株,形成功能完善、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社區新生態。
“改造最怕各干各的、反復開挖,居民意見大,效率低。”施工方負責人李金波說。為避免此類問題,街道和社區牽頭,聯合水、電、燃氣等單位共同參與,提前完成管線規劃和流程對接。現場施工同步更換室內供水管線,“優化流程后,上下水改造與弱電整治同期進行,節省了20多天工期。”施工單位介紹。針對外牆保溫與外窗更換的銜接,施工採用“標准化工序”,先換窗並做防水處理,再做保溫層,確保密封。“以前窗邊漏風,現在換了新窗戶,室溫能高3度。”居民周女士說。
施工期間,社區和施工方還推出一系列暖心舉措,在小區公共區域擺放便攜座椅,方便老人休息﹔安排專人定時清理施工垃圾,保持社區環境整潔﹔為減少停水對居民的影響,每個單元門口都設置臨時供水點和排水管道,解決居民臨時取水、倒廢水的需求,這些細節贏得了居民的一致認可,獲得居民好評。
如今走進大興區觀音寺街道新安裡東區,樓體嶄新、景觀優美、道路平整、設施完備。“舊改不是簡單刷牆換窗,而是通過統籌協調,一次性解決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張雪靜說。這場改造不僅讓小區煥然一新,更拉近了社區與居民的距離,凝聚了民心,切實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