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植物角成打卡新地標
大興區“生態+文化”雙線推動清源公園蝶變升級
初秋時節,漫步大興區清源公園,北湖南側1700平方米的鄉土植物特色角成為市民打卡新地標。紫苑、蜀葵、牽牛花等16種北京鄉土花草郁郁蔥蔥,隨風搖曳﹔碾子、磨盤等承載童年記憶的老物件錯落其間,與繽紛花卉、原有綠化帶和諧相融,一幅“有生態、有文化、有溫度”的園林畫卷徐徐展開。這處景觀的蝶變,正是大興區園林服務中心以“精細化治理”推動園林升級的生動實踐。

時間回溯至一年前,這一區域仍是清源公園的“景觀短板”——斑禿裸露地面問題突出,僅存月季單一植物,水面缺乏觀賞植被,既影響公園整體美感,更難以滿足市民對高品質休閑空間的需求。“園林建設既要見‘綠’,更要見‘心’。” 大興區園林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始終以“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多輪實地調研、市民需求征集,最終確定以“科學復綠、文化賦能”為核心,指導清源公園管理所打造鄉土植物特色角,一場“微創手術”式的精細化改造隨即啟動。

科學選種,筑牢生態基底是此次改造的核心亮點。不同於傳統綠化的“重景觀、輕生態”,清源公園管理所堅持“鄉土優先、近自然營造”理念,做好植物選配。優先選用北京本土物種,既因鄉土植物經長期自然選擇,能完全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無需頻繁澆水、施肥、打藥,大幅降低養護成本與資源消耗﹔更能憑借強健根系、自然落葉實現水土保持、空氣淨化,在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中展現強抗逆性,為構建穩定的本地生態系統筑牢根基,從源頭上規避外來物種入侵風險。“這些花草不僅是景觀,更是大興區低碳園林、生態園林建設的鮮活載體。”負責人補充道。
針對斑禿裸露這一問題,清源公園管理所還提供了“精准施策”的技術方案:先種植覆蓋力強、見效快的植被作為基底,快速固土防流失﹔同步播撒精心配比的混合草籽,兼顧“短期見綠”的景觀需求與“長期多樣”的生態目標。雙管齊下的治理模式,讓原本光禿禿的地塊短短數月便煥發生機。

文化融入,喚醒城市記憶,讓景觀更具“煙火氣”也是這次改造的一大特色。改造中,清源公園管理所提出“生態+文化”雙輪驅動思路,在特色角植入碾子、磨盤等老物件。這些承載地域文化記憶的“活化石”,與鄉土植物形成呼應,既讓中老年市民重拾童年回憶,更幫助青少年直觀了解本地生態與歷史,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實現“景觀育人”的深層價值。
“以前路過這兒總覺得缺了點啥,現在花草多了、老物件也親切,每次來都想多拍幾張!”正在拍照的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改造的民生溫度。如今,這處鄉土植物特色角已經成為公園的“人氣擔當”。
下一步,大興區園林服務中心將持續深化“精細化、人性化、長效化”的園林治理理念,把清源公園的改造經驗向其他管護公園推廣,在更多公園、街邊綠地推進“小而美”的民生園林項目。同時,建立“建管並重”的長效機制,通過定期養護、市民監督等方式鞏固復綠成果,讓更多 “生態宜居、文化濃郁”的城市“會客廳”落地生根,為大興區繪就“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花園城市生態畫卷添磚加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