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啟動兒童責任規劃師活動 傾聽“一米聲音”打造兒童友好公共空間

人民網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池夢蕊)3月29日,東城區燈市口大街及周邊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民意征集暨“一米聲音 —— 兒童責任規劃師提案征集”評選活動在燈市口小學舉辦。來自沿線 4 所中小學的7組17名同學現場展示對大街公共空間改造的提案設計,這也標志著東城區正式啟動全市首個兒童責任規劃師全程參與的環境建設系列活動。
燈市口大街及周邊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是東城區2025年重點環境建設項目,提升范圍東起東四南大街,西至世紀大廈,全長約 1255米,改造面積約2.9萬平方米。該區域功能復雜,不僅是生活和商業服務街區,還承擔王府井與崇雍大街間重要交通功能。大街北側集中5所學校幼兒園,在校師生6100余人。早晚高峰通學人流瞬時可達1萬余人,是市級交通堵點,人車交織、交通安全及公共空間等問題突出。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東城分局、東城區城管委、東城區教委、東華門街道主辦,多單位聯合承辦。與以往環境整治不同,此次改造更關注沿街兒童和青少年需求,動員沿線學校、單位參與共建共享。活動前期,通過“共繪我的通學路”征集到4所學校同學的150余條通學建議。2月開學后,“一米聲音——兒童責任規劃師提案征集”活動啟動,鼓勵周邊中小學生以“兒童責任規劃師” 身份,在家長和老師協助下完成設計提案。
活動現場,同學們圍繞通學路上的問題,用多樣方式表達看法、調研及建議。最終,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王佳萱同學的《平安上學路》、北京市一六六中學楊樂川同學的《燈市口通學路》以及北京景山學校朱珠等同學設計的《通學路上的困擾——燈市口大街上下學出行建議》獲“最佳提案獎”。此外,還評選出“最佳表達獎”“最佳創意獎”“最佳慧眼獎”等。
同學們的提案聚焦道路布局、交通信號、地面破損、公共空間營造等問題,希望改造優先保障通學通勤高效、設施和空間安全以及公共空間美化利用,提出更改紅綠燈時長、增設港灣式臨停區、設置家長等候區等多樣想法。評審專家稱贊孩子們觀察細致、分析全面、想法新穎,充分體現兒童視角與城市規劃需求結合的潛力。
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孫揚表示,兒童視角獨特,“一米聲音” 豐富了“一街一策” 交通綜合治理內容。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波介紹,讓兒童行使參與城市規劃權利,培養其關心城市發展的意識。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稱,通學交通是核心,學生群體是治理重要力量,此次改造將以充分了解兒童需求為切入點。
下一步,東城區將針對孩子們提出的“一米”痛點制定改造方案,支持兒童責任規劃師參與后續方案評審、施工改造、監督旁站、驗收體驗等環節,探索完善兒童參與城市治理的特色機制,助力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