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行業大咖論道“人形機器人何時走進尋常百姓家”

具身智能帶動千行百業迭代升級

2025年03月31日08:5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現場展示的智能機器人等多種科技成果引起中外嘉賓極大興趣。本報記者 程功攝

  今年被稱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多領域誕生了一批可以替代部分人工的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距離替代人工還有多遠?技術上還有哪些門檻要邁過?昨天,這些話題成為2025中國具身智能大會上專家和企業的討論重點。

  大模型加持下,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進,市場規模強勁增長,已是全球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將帶動更廣泛的制造業升級和技術革新。

  觀點

  人形機器人可在三大場景大顯身手

  打太極、彈吉他、敲鍵盤……中國具身智能大會的展區裡,各家人形機器人都亮出自己的絕活。1.67米高的人形機器人Adam格外靈活,上身側彎、鞠躬、擺動等動作輕鬆完成。

  “這是因為它採用了高度類人的髖部設計。”Adam就誕生在中關村,研發企業伽南科技公司技術人員舉例,有了3個髖關節,機器人不僅能完成手邊的一些工作,還能彎腰、伸手去夠更遠的東西,完成更高難度的動作。

  “未來,大模型將作為人形機器人控制系統的核心,能夠通過對話理解人類意圖,並根據任務完成情況給予人類反饋。”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說。

  王耀南披露了一組數據: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1.58億元,2030年這一數字將接近380億元,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

  人形機器人能在哪些方面大展身手?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認為,消防救火等危險作業、制造業、大健康這三大場景是當下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的結合點。

  建議

  科研院所應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

  近來,多家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到汽車等制造工廠上崗“實訓”,這些機器人表現如何?孫富春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身體和行為之間協同能力比較差,有待進一步升級。尤其是當下多款人形機器人雖然雙腿活動能力較強,但上肢尤其手部還不夠靈巧。

  五指靈巧手研發成為多個團隊和企業的技術攻關方向。孫富春披露了其團隊最新成果:新一代靈巧手已能承受更大重量,且能完成穿針引線等高難度動作。現場參展的靈巧智能公司帶來的一款靈巧手具備15個關節、19個自由度,可以完成33個人類的手部動作。

  如何讓人形機器人具備更多本領?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建議,應該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產業技術聯盟,共同研發具身智能關鍵技術和應用產品,探索從實驗室研究到原型機、整機系統開發的完整產業鏈,盡快實現技術向產業轉化。

  破題

  北京具身智能協同創新矩陣激活

  具身智能被認為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技術路徑,正處於技術爆發、商業化落地前期的關鍵階段。“目前,北京已在具身智能領域儲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信息科技處處長韓健分析,北京還擁有一批適合具身智能機器人率先落地的應用場景,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對於具身智能產業發展所需的場景,昨天的大會發布了首批具身智能領域標杆示范場景,圍繞智能巡檢、動態監測、起居輔助等場景,釋放2000余個具身智能機器人替代崗位。

  為加速具身智能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賦能,去年底,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系統布局5家具身智能領域的市重點實驗室,將以中國科學院、清華、北航、北工大、北交大為創新基座,國家電網、京能集團等為行業應用賦能平台,構建集技術創新、場景落地、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多維協作創新網絡。昨天,由這5家重點實驗室組成的“北京具身智能協同創新矩陣”正式激活,將加速構建具身智能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格局。(記者 曹政)

(責編:董兆瑞、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