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低空經濟發展水平居全國第二
技術創新活力和市場開拓方面表現亮眼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2025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報告,從技術創新活力、市場開拓潛力、生態協同能力和政策賦能效力4個維度,系統評估全國58個城市的低空經濟發展水平。北京排名第二,在技術創新活力和市場開拓方面表現亮眼。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依托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形成了多元化、綜合性的經濟形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教授楊冠燦介紹,低空經濟覆蓋飛行器研發制造、運營服務、空域管理及數字化應用全產業鏈,在智慧物流、精准農業、城市交通、應急救災等領域深度應用,不僅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催生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本次發布的指數評價體系包含4個維度、36項指標,重點選取低空經濟企業總量、專業人才培養機構數量、產業園區規模等核心指標,精准刻畫我國城市低空經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深圳、北京、成都在全國低空經濟發展水平中位列前三。
北京依托雄厚的科研基礎,擁有17家低空經濟人才培養機構和124項國家級科技項目立項,彰顯了強大的研發實力。同時,北京擁有1240家低空經濟企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企業在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布局最為均衡,形成了高效的產業協同效應。中關村(延慶)低空經濟產業園的建成,集聚了從無人機整機制造到低空智聯網等全產業鏈優質企業。報告指出,盡管在政策賦能效力方面相對其他優勢指標稍弱,但北京通過完善的科研生態和產業布局,持續引領著全國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低空經濟標准體系建設正在加速推進,但基礎設施超前布局和產業配套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報告建議,應實施低空經濟全產業鏈支持策略,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健全政策法規保障。
人民大學還發布了《中國智慧治理指數》。該校表示,將依托“人大指數”發布平台,定期發布各領域研究指數成果,為政府、企業等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和支持。(記者 何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