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首圖六層“重建”陳夏書房

2025年03月29日09:0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首圖六層“重建”陳夏書房

  “1、2、3……”昨天上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夏曉虹夫婦家裡一派忙碌,大大小小36箱圖書一一做好標記,從家中啟程,運往首都圖書館。此前,陳平原、夏曉虹夫婦決定將一生藏書陸續捐給首圖,本報記者對他們進行了獨家採訪報道,引起眾多網友關注。

  每本書的去留反復斟酌

  踩沙發、爬梯子、選定書、傳遞書,71歲的陳平原身手敏捷、輕車熟路地將書架高處的圖書一一拿下來,再由首圖工作人員裝箱、打包、搬運、裝車,整個過程無縫銜接、一氣呵成。

  3天前,陳平原夫婦就已開始整理和篩選圖書,“我們的困難在於,目前還在做研究,哪些書送走,哪些書要留下來,夏老師反復斟酌,用3天時間先整理出來25箱捐贈圖書。”陳平原特別提到,好多書質量很好,也很漂亮,但其實使用率不太高,有的書一放20年,幾乎不怎麼利用,應該趁這次機會,讓它們見見天日。

  “對於我們來說,懷舊主要是那些簡朴的老書,而不是印制漂亮的新書。所以,新出的書,我們反而送走的比較多。”不過,陳平原再三提及,朋友們送來的很多新書,若沒看就送走了,那樣對朋友不尊重。所以,這部分新書會先留下來,每本都翻一翻,看一看,再送走,那樣才心安。他的想法和夏曉虹不謀而合,“朋友的書,還是多留一段時間吧。”夏曉虹說。

  將這些圖書運走,陳平原、夏曉虹夫婦也有不舍,在送走它們的前一晚,陳平原甚至沒有睡好。他說,每一本書的去和留都要經過兩人一致同意,就是擔心忙中出錯。“夏老師把關比我嚴,我說可以送的,她說有的還要保留。”最終,書的去留,其實由夏曉虹來定奪。

  “我們慢慢來,不想太著急,因為,也擔心爬上爬下,把腰給扭了,那就更麻煩了。”陳平原說,先騰出空間,整理客廳的藏書,弄好了,再整理兩個書房的藏書。最終,客廳裡那些固定書架,還是得放書,否則環境大變,很不習慣的。隻不過,書架將由雙排陳列變為單排陳列,再把書房裡的藏書移出來一部分。陳平原說,之所以保留部分藏書在家裡,目的是滿足閱讀及研究所需。

  不要叫“書屋”,叫“書房”

  在陳平原、夏曉虹夫婦藏書啟程運至首都圖書館的同時,“陳夏書房”的設計、建設也於近期正式啟動。

  首圖工作人員岳玥表示,首批圖書拉回圖書館后,首先進行簡單分揀,接下來進行貼條碼、蓋館藏章、蓋“陳夏書房”專藏章等流程。最后,編目加工完成后,這些圖書將撥到“陳夏書房”陳列。

  按照目前規劃,“陳夏書房”將位於首圖華威橋館址六層。“陳夏書房”除保存藏書,陳列部分手稿及書畫,還有閱讀空間,環境優雅,值得期待。

  至於開館日期,陳平原夫婦將會選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具體時間還需商討、確定。陳平原特別叮囑,不要叫“書屋”,叫“書房”,因為“屋”是入聲字,不好聽﹔“房”是平聲,念起來更響亮。

  在陳平原夫婦看來,“陳夏書房”畢竟是讀書人的藏書空間,設計不求華麗,典雅古朴就好,讀者可以坐下來閱讀、休憩、思考,安頓身心。那樣,才能讓讀者真正領略書房的獨特魅力。“我們有空也會去那裡坐坐,今后我和學生們還將在首圖開展講座等文化活動,涉及北京中軸線文化、北京胡同文化、北京舊城改造和修繕等。”陳平原說。

  除了圖書捐贈,陳平原、夏曉虹的部分手稿及相關文獻,也將在捐贈計劃之列。“第一步先把書捐出去,后續整理家裡雜物及手稿,哪些捐,哪些留,還得斟酌。”陳平原說。

  視頻走紅出乎意料

  3月7日,北京日報藝綻“名家書房”欄目獨家報道陳平原、夏曉虹夫婦將把畢生藏書陸續捐贈給首都圖書館,相關視頻火爆全網,眾多網友的點評感人至深。有人為陳平原夫婦坐擁“書城”所震撼,有人被紙質書的獨特魅力所感染,還有人為兩人相濡以沫幾十年的感情深深感動,許多網友第一時間下單買下陳平原、夏曉虹編注的《古文新觀》(版刻對照本)。

  “視頻走紅,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但我們寵辱不驚。就好像演講現場,聽的人多,我們當然很高興﹔人少,我們也能夠接受。”陳平原說,他倆看了很多網友的點評,很感動,“但我們沒像他們想象的那麼偉大,我們就是普通的讀書人,而且是那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但不時往外張望的讀書人。”

  談及《古文新觀》(版刻對照本)一度賣斷貨,陳平原表示,“當時我就隨口一說,本意不是為了推書,真怕被誤以為是直播帶貨。”在他看來,這本書不是他們的主要作品,能夠因為這則視頻得到大家的關注,是件好事情,“很多讀者因此進入閱讀世界,我們很高興。”

  “捐一生藏書,本來就是一個讀書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年紀大了,書籍太多,把它們捐給公共圖書館,對我們來說,是很幸福的事情。”陳平原說,關注的人再多,掌聲再熱烈,他們也不會過分得意。“捐書的事趕緊完成,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讀書、寫作。”

(責編:池夢蕊、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