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

展覽現場,機器人與人類握手互動。
展覽現場,各類機器人同台競技。實習記者 金瑤攝
昨天,作為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在北京工業大學開幕。兩天會期中,主旨報告、主題演講、圓桌會談、科技路演、成果發布、現場簽約等數十項活動亮點紛呈。國內外學者、科技成果轉化專家、高級技術經理人、創新企業家等齊聚,聚焦“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校地企協同發展”主題,共商成果轉化新路徑。
AI機器人同台獻技
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主題展是本次高促會的重頭戲,分國際、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布展,匯聚國內外高校的70余件前沿科技創新成果實物展品,展現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校地企協同模式。
“別看它體積不大,但可以背著100千克的貨物連續走8個小時,垂直障礙、多級台階、大坡度地形等復雜場景,都能輕鬆應對。”展區空地上,一台輪腿式機器人展示著靈活的越障行走技能。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多模態重載輪腿式高機動平台,由北京理工大學項昌樂院士團隊研發,面對復雜地形可以自主決策行駛模式。
同樣可以自主規劃運動路線的三維特種機器蛇、曾在春晚上扭秧歌的宇樹科技人形智能體、能採摘成熟番茄的智慧交互機器人……主題展上,各類AI機器人亮出看家本領,吸引企業、高校、投資機構與科技服務機構等開展供需對接、交流洽談。
高校首發科技轉化成果
一批通過轉移轉化的科技成果也在高促會上聚齊,講述從“書架”走上“貨架”的經驗。
“氫氣是自然界最小的分子,可以穿透皮膚表皮層、真皮層,在深層皮膚發揮功能。我們基於在氫氣創傷修復和干細胞再生醫學領域長達10年的科學研究,開發出了新型氫敷料系列產品。”北工大教授馬雪梅團隊在高促會上首發“氫國氫城”面膜等系列產品,吸引了不少愛美人士了解氫氣護膚的科學原理。她說,多虧了學校搭建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平台,幫助團隊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馬雪梅口中的“平台”,是本市首個區校企深度聯合建設的環高校創新功能區——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自2023年10月啟動建設以來,創新區致力於構建專利轉化資源庫,開展高價值成果全流程轉化。目前,已有50余項著名科技成果入駐孵化,涵蓋智慧環保、機器人與儀器裝備等方向,200余家企業入園注冊,約33%的入駐團隊實現公司化運營。
近百所高校匯編成果轉化集
本次高促會匯聚國內外216項科技成果,其中的188項優質科技項目匯編成了《全球高校科技成果項目集》,涵蓋高端裝備與制造、航空航天、醫藥健康等領域。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93所高校也將各自探索的大學科技園建設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匯編成《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集》,為校地企協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優秀案例借鑒。
我國首套《“科創中國”技術經理人系列教材》同期發布,將建立全國統一、規范、系統、科學、可持續更新的技術經理人知識體系,助力成果轉化。
北工大介紹,該校已建立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引入一批技術經理人,對接企業需求,把實驗室裡的科研成果“挖”出來。“我負責校內高質量成果的發現和挖掘、項目團隊的孵化和培育等工作。”北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高級技術經理人柳永坡說,近兩年裡,他重點服務的團隊中已有一個科研項目成功注冊公司,實現成果落地轉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