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大科技成果發布

2025年03月28日09:0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二〇二五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大科技成果發布

  昨天,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京開幕。圖為開幕式上演機器人秀。本報記者 程功攝

  新型基因組學技術實現“變革性突破”﹔京企研發的基因治療新藥,將為盲人開啟新“視界”﹔北京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賦能千行百業,引領開源潮流打造開放創新生態……昨天,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10項重大科技成果發布。

  本次重大成果發布首次面向全國范圍進行成果征集,從400余項成果中,按照“突出原創首發、呈現世界領先、體現國際接軌”的原則完成遴選。

  基礎研究持續取得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實現“億度千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位於懷柔科學城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成功發射第一束光、基於脫氨酶的轉錄因子印記技術為解碼人類基因組功能信息搭載“超清顯微鏡”……在此次發布的成果中,有多項重大突破均屬於基礎研究領域。

  2025年1月,我國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安徽合肥創造新的世界紀錄,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高約束模式“高質量燃燒”。“1億攝氏度的高溫,相當於太陽核心溫度的6倍,裝置要在上千秒的周期內,穩穩地關住這團‘火’,這是極大的考驗。”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普主管蔡其敏說。

  實現“億度千秒”后,“人造太陽”又將迎來新一輪實驗。歷時兩個多月的停機維護,它已經做好了迎接新挑戰的准備。

  核聚變被認為是打開“能源自由”之門的鑰匙。自2006年EAST建成運行以來,科研團隊已經開展了超過15萬次的等離子體運行實驗。這個形如“巨罐”的裝置,集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於一身,近百萬個零部件協同工作,將“太陽的能量”穩穩關在其中。此次成功沖擊千秒大關,標志著EAST將聚變能源的研發進程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大科學裝置是推動科技創新的根基。與懷柔科學城共同成長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經過5年多的建設,已成功發出“第一束光”,並於3月27日正式宣布啟動帶光聯調。接下來,一束束光線的發出,將“照亮”我國基礎科學和工業創新的發展前路。

  在昌平實驗室,一種新型基因組學技術,為解碼人類基因組功能信息搭載了一台“超清顯微鏡”。人類基因組共有30億個鹼基,但如何對其進行解讀,是長期以來困擾科學界的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昌平實驗室主任謝曉亮團隊基於脫氨酶的轉錄因子印記技術FOODIE,首次實現了單細胞和單分子精度的轉錄因子印記檢測,被國際同行譽為“變革性突破”。

  隨著FOODIE繪制更全面的人類轉錄因子調控圖譜,科研人員解析復雜生命機制、探索疾病病因的能力將大幅提升。目前,謝曉亮團隊正利用該技術,揭示人類發育過程及退行性疾病中轉錄因子的關鍵調控機制,為疾病篩查和干預技術的開發提供重要支撐,后續,這項技術還將繼續優化。

  基因新藥開啟盲人新“視界”

  注射一針藥物就有機會復明——今年,這款新藥有望正式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向造福廣大患者的目標再進一步。這項基於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療技術,由健達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入選本次發布成果。

  隻需向眼部玻璃體腔內打一針,手術全程不過半小時,部分視覺障礙患者就有機會重見光明。實現這場“魔術”的關鍵,是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所長羅敏敏團隊找到的一種最新光遺傳學工具。

  為了推動這項基礎研究成果盡快實現藥物轉化,北京腦所成立了健達九州公司。“我們招募了9位視覺障礙患者,他們都已經失明數年甚至更久,有這樣的機會,他們願意一試。”健達九州公司副總經理於濤說,去年,這款新藥的臨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效果。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9位受試者接受眼部藥物注射,一段時間后,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感光能力。預計今年內,這款藥物將正式走入臨床試驗階段。於濤期待,藥物上市的進程能快些,再快些,讓更多視覺障礙患者能重見光明。

  人工智能鏈接千行百業

  在論壇年會的展示區,“小關店鋪”的服務生,是一台銀河通用研發的具身大模型機器人。不需要工作人員遙控,它能快速響應顧客的需求,准確拿取對方想要的飲料,並放到他的身前。即使有調皮的孩子挪動飲料瓶,機器人的手也如影隨形,准確取到貨品。

  “這項技能的背后,是我們構建的全球最大規模十億級機器人動作數據集在支撐。”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市場部相關負責人武文韜表示,這些高質量數據是通過物理仿真合成的,用它們作為“教材”,機器人可以直接將所學技能泛化到真實世界中。

  現在,AI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落地生根,成為產業變革的“最佳拍檔”。在醫療領域,AI可以輔助疾病診斷,制定治療方案,提升診斷的准確率﹔教育領域的個性化學習輔導,可以由AI達成,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AI的腦力還能在海量生物數據中,精准發現候選藥物分子,加速藥物篩選過程……北京對此已有布局,《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2024-2025年)》去年出台,人工智能與教育、新材料等領域融合的政策也陸續發布。在此基礎上,“AI+”正在鏈接千行百業,在社會服務領域已經產生了廣泛應用。

  “學有所成”的機器人,正在走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武文韜透露,目前,銀河通用機器人已經在線下零售門店開展測試,在智慧藥店、物流搬運、工廠等領域實現商業驗証。“預計未來3年內,具身智能機器人就能在商業領域實現廣泛應用,3至5年內它們將能進廠打工,后續將逐步走入家庭,成為‘機器人保姆’。”武文韜說。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發布的“北京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果”,展現了在AI深度賦能下,北京在材料、醫藥、金融等領域產出的前沿創新成果,以及在醫療、生活、教育、零售、內容創作等社會服務領域實現的廣泛應用。2025年,北京將持續推進人工智能原始創新策源地建設,推動在多模態、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等領域取得創新突破,開展類腦計算、光電計算等顛覆性技術路線布局,並高標准推動人工智能應用,主動瞄定、開放特定垂類領域應用場景,加速傳統產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

  北京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開源社區的作用,概括來說就是減少‘重復造輪子’的浪費。”在日常的研發工作中,理想汽車整車操作系統架構負責人黃震對此深有體會,“技術人員在社區內相互啟發、碰撞,有利於集合所有研發力量,做出更出色的系統,節約下來的成本則能用於行業發展,惠及消費者。”

  歷時3年多,該公司打造了一套適用於智能汽車的整車操作系統,昨天宣布全部源代碼開源,實現技術透明化。“在系統的研發過程中,我們團隊已經與開源社區做過一些共創,大量開發者的智慧匯聚起來。我們也圍繞智能汽車需求,對操作系統進行優化並補充了很多自研組件。”黃震表示,目前的開源生態中並沒有面向整車的操作系統,要將車控域和智駕域打通,研發過程十分復雜,需要生態共建以避免資源浪費。該公司對操作系統開源后,更多創新智慧又回饋到開源社區之中,形成良性循環。

  “長安鏈”始終堅持不設限開源的原則,已累計更新21個版本,超過300萬行源代碼無保留開放下載﹔我國一批企業基於“香山”開源高性能RISC-V處理器核,研發高端芯片,預計今年將形成高端RISC-V計算芯片的集體突破﹔“天工開源計劃”以“天工”機器人為平台,為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和中小初創企業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具身智能研究的基礎底座﹔智源研究院、智譜AI、面壁智能等推出Emu、GLM、MiniCPM 系列大模型,開源后已成為開發者社區的熱門選擇﹔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孵化關鍵項目,推動開源生態體系構建與產業升級……開源開放的生態,在北京已經形成潮流。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表示,本次發布的“北京重大開源成果”系統展示了北京開源成果矩陣。本市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算力資源布局,構建高質量數據要素,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開源開放,全面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大科技成果

  1、EAST首次實現千秒量級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

  2、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成功發射第一束光

  3、“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建成入列

  4、60MW/600MWh液態空氣儲能示范項目

  5、高分辨率三維介觀尺度熒光顯微技術

  6、基於脫氨酶的轉錄因子印記技術

  7、己二酸的生物制造關鍵技術

  8、基於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療技術

  9、北京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果

  10、北京重大開源成果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