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全生命周期服務京企“加速跑”

培育具有全球創新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2025年03月23日08:5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全生命周期服務京企“加速跑”

  產業集聚打造創新生態,科技金融服務持續賦能,是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記者從近日舉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預熱集體採訪中獲悉,北京正積極培育具有全球創新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多措並舉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助力企業“加速跑”。

  百余企業落戶 科幻產業初具規模

  冰雪白、精鋼灰,2.8米高的雙子機甲“火力朋克”站立在一層展廳,未來感扑面而來﹔展廳深處,觀眾走進數實結合的模擬空間站,既能像科學家一樣在太空做實驗,也能像宇航員一樣體驗從太空遙望地球的震撼……京西首鋼園的中關村科幻產業創新中心,處處有看點。

  這處主打科幻產業的創新園區,自2022年挂牌運營以來,產業集聚初具規模。中關村科幻產業創新中心商業化總監賈琢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園區已吸引130余家企業落戶注冊,覆蓋科幻產業的方方面面。

  為加快形成創新生態,園區搭建形成10個共性平台,如5G和AR平台、數字人平台、科幻版權專利池平台、3D聲學平台等,還引入一批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企業借助這些平台可實現資源的共享。

  展廳旁,全景聲咖啡廳常常座無虛席。全景聲科技創始人兼CEO潘興德說,公司2022年7月搬到首鋼園,是第一家入駐創新中心的企業。企業利用空間計算的底層技術,主要為電影、手機、汽車等場景提供三維全景聲生態級解決方案,帶來更加真實細膩的聽覺體驗。咖啡廳最早是給企業內部用的,后來逐漸成為整個創新中心的共享空間。大家經常來這裡一起喝咖啡、聊創新、談合作。

  “一棟樓內形成上下游合作的關系。這種產業聚集效應,是非常吸引我們的!”潘興德說,企業間相互碰撞交流,科研成果能更快在場景落地。近幾年,企業發展勢頭迅猛,今年收入規模有望突破1億元。

  一處園區就形成一個產業生態

  人體由細胞構成,生老病死皆與細胞相關。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細胞治療已成為現代再生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有望為治療慢性病、疑難雜症開辟出新的可能性。

  今年1月2日,全國首款干細胞治療藥品批准上市。這背后,有華龕生物的深度參與——這款藥品使用的,正是華龕生物潛心多年研發的三維細胞培養工藝及全線產品。

  杏石口路88號,位於益園文創基地B區的華龕生物,是科學家創業的典型企業。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華龕生物聯合創始人杜亞楠介紹,傳統的細胞培養生產方式,靠實驗員手工操作,效率低,質量不穩定。企業通過創新,可實現單人操控智能設備,讓細胞“工廠化”培養。

  這就如同在一個大型發酵罐裡規模化生產細胞,一次就能培養千億量級的細胞。這種顛覆性技術培養的細胞,數量更多,質量更加穩定,對藥物生產來說非常關鍵。

  有做基因檢測的,可幫助企業檢測細胞質量﹔有生產凍存液的,滿足細胞的存儲需求﹔同一棟樓,還有一家做免疫細胞治療的……在杜亞楠看來,僅僅益園這個園區,就已形成一定的產業生態。中關村的產業鏈聚集效應可見一斑。

  “企業扎根中關村發展的一大好處是,在非常近的距離內就能找到很多需要合作的人,大家互相支持。”他認為,這也是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

  多項科技金融服務探索引領全國

  創新離不開大量的研發投入,對資金的需求源源不斷。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北京通過創業投資、科技信貸、資本市場等多種方式,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取得顯著成效。

  北京一直是創新創業的熱土。在創業投資方面,北京新設8隻政府投資基金、初始總規模千億元,圍繞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商業航天、新材料等高精尖領域開展直接投資。目前已投資決策項目178個,投資金額約181億元。

  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北京還推出一系列引領全國的探索:設立全國首隻聚焦硬科技領域投資的政府投資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總規模200億元,目前已合作子基金63隻,累計投資1300多家企業,投資金額約470億元。

  “耐心資本”陪伴企業成長,北京又設立全國首隻全部由社保基金出資的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首期規模50億元。目前已投資決策16個項目,決策金額超27億元。

  科技信貸支持創新的力度也將持續加大。記者獲悉,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與多家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五年將為科創企業新增5500億元授信額度,新增服務授信企業超過1萬家。

  北京還將持續實施“育英計劃”等企業挂牌上市培育計劃,助推高新技術企業走向資本市場。目前,北京的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企業數量在全國總數佔比均接近10%,形成資本市場的“中關村板塊”。(記者 孫杰)

(責編:尹星雲、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