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極”構筑北京未來產業高地

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卡點”,一批超高效液相色譜儀等標志性成果涌現,創建31個創新平台,打造了產業全周期資本體系……昨天,“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2025年北京市未來產業發展專場上,北京亮出未來產業發展階段性成果和下一步計劃,未來產業發展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鍛造全鏈條硬核平台
全球首個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開物”在京發布,我國首款干細胞治療藥品艾米邁托賽注射液獲批上市,北京量子院團隊創百公裡量子直接通信速率世界紀錄,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火箭完成國內民企首次10公裡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在北京,一個個關於“未來”的想象已相繼走進現實。
市經信局副局長顧瑾栩介紹,北京市級層面圍繞未來產業細分領域構建了“1+20+N”政策體系,已在6G、腦機接口、新型儲能等15個領域推出38項精准政策措施,不斷開辟原子級制造等新的領域。與此同時,圍繞未來產業從孕育到壯大、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發展軌跡,北京已在17個領域創建31個創新平台,2024年以來,在氫能、合成生物等領域布局重大平台,推動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升級為部市共建,並圍繞人工智能、光電子等領域建設了10家未來產業育新基地。
產業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資本“血液”。北京打造了“政府資金引導+基金領航+金融護航”的產業全周期資本體系,截至2025年3月中旬,8隻新設市級政府投資基金已支持84個未來產業項目,佔已出資項目的56%。
未來產業集聚版圖不斷擴大
未來產業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放眼全市,北京的未來產業布局地圖是何種面貌?
據悉,北京未來產業發展按照2個主要產業發展區和若干其他區的“2+N”模式進行產業布局,鼓勵良性競爭、實現優勢互補,目前已形成一些未來產業發展集聚區:海澱區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突破1300家,是全國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的主要引擎﹔經開區建成“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全國首個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產基地“北京火箭大街”主體結構全面封頂﹔石景山區全國首個元宇宙數字體驗綜合體創造百萬人次紀錄,大興區國際氫能示范區貫通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條,房山區打造北京新型儲能示范區,昌平“兩谷一園”匯聚70余家能源科創巨頭……一個個“創新極”正不斷構筑起北京未來產業的創新高地。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澱區副區長唐超介紹,海澱區在未來產業六大領域均有布局,涵蓋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商業航天、量子信息等多個細分方向。其中,海澱已在人工智能領域形成全棧產業鏈布局,備案大模型數量佔全市七成,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在具身智能領域集聚企業數量佔全市40%﹔商業航天領域在軌運營衛星近百顆,佔全國近三分之一﹔量子信息領域建成全國首家量子孵化器和全市首個量子產業園。“海澱的未來產業正展現出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之態。”她說。
作為首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石景山區則依托特色工業遺存,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石景山區委常委、副區長李文化表示,石景山在未來產業的發展中充分結合了資源稟賦,以未來制造產業為例,石景山正以首鋼冬奧廣場和首特鋼園區為核心,建設人形機器人產業基地,搭建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遙操作訓練場,推動優質資源集聚。
未來產業發展全面提速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二級巡視員李志磊表示,下一步北京將強化重點細分方向前瞻布局與科研攻關。具體而言,北京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人工智能大模型架構、算法創新突破,在重點領域取得標志性進展,開展類腦計算、光電計算等顛覆性技術路線布局,推動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塊等產品的設計研發。持續推動超寬禁帶半導體和超導材料底層技術攻關,支持高校、科研機構邊研發邊轉化,謀劃產業化推進工作。同時,北京將前瞻布局AI+聚變等技術攻關,加快高溫超導磁體、鐵基超導材料等重大成果轉化落地。
未來產業是前沿技術驅動、具有廣泛市場前景的產業,既需要原始創新技術的突破,也需要市場的牽引、驗証。顧瑾栩介紹,2025年,北京將圍繞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六大領域實施上百項工作要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標志性成果、強化應用場景創新,推動未來產業發展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在未來信息領域,北京將推進人工智能原始創新策源地建設,高標准建設北京6G實驗室。在未來健康領域,推動細胞與基因治療不同賽道技術攻關和臨床驗証,加速推動腦機接口產品創制和場景應用,推進平谷區、昌平區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集聚發展。在未來制造領域,持續推動人形機器人整機、核心零部件等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規范完善自動駕駛制度體系等。(記者 孫奇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