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娜木拉:推進藝術教育、民族教育發展 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尹星雲)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娜木拉通過北京市政協委員履職平台,就藝術教育、民族教育發展接受記者採訪。娜木拉表示,藝術人才的培養應緊跟時代發展,增強其創新精神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她同時強調,在民族教育中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至關重要。
作為一名來自少數民族界的鄂溫克族藝術教育工作者,娜木拉表示,藝術教育在人才培養當中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可以讓學生具備藝術方面的技能和知識,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加強自我表達,更多的是通過藝術教育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自身的潛能。”她認為,尤其是學生在通過對藝術作品的二度創作過程中,能夠展現出內心豐富的情感,這就要求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當中,要不斷加強和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包括文化素養,還要注重對歷史傳統文化,包括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了解。這都是藝術教育工作者要給予學生的。
娜木拉認為,藝術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經常走上舞台或者參加比賽,他們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練習一個非常難的作品要進行突破時,要有強大的克服困難的勇氣,這種品質,是可以后天培養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我們拿出非常精准的、與時俱進的培養方案,尤其要強調立德樹人、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等。”她表示,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應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將理論、實踐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不斷調整、優化教學方案,發揮最大的能力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的藝術人才。
民族教育也是娜木拉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我國有56個民族,加強和推進中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尤為重要。”她表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通過系統的教育,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當前中小學課程中涉及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了語文、歷史、地理、音樂等多個學科,然而由於內容的廣泛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擁有較大的自由度,這既可能帶來生動豐富的課堂體驗,也可能影響教學質量的一致性。因此,加快構建一套專門針對民族團結進步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教材體系顯得尤為迫切。為此,她建議組織全國范圍內的專家、學者成立研究小組,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明確的教育目標,並編寫和完善適合中小學生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教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