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代表團開放團組接受中外記者集體採訪
直面焦點回應關切 共繪首都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昨天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北京市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並接受中外媒體記者的集體採訪。 本報記者 戴冰攝
昨天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北京市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並接受來自41家中外媒體、84名記者的集體採訪。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夏林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炭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邢衛兵,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等8位代表分別回答記者提問。從新質生產力發展到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災后恢復重建,代表們直面焦點、回應關切,“零距離”溝通對話間,展現了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的精神風貌,也展現了蓬勃發展、開放自信的首都風採。
殷勇代表: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首先提問,北京市在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發展壯大高精尖產業等方面有哪些具體考慮,將如何提升優勢產業發展能級、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殷勇代表說,近些年來,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力發展高精尖產業,努力把北京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動機。我們以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為己任,著力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聚焦源頭創新,深入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R&D投入佔GDP比重連續6年保持在6%以上、穩居全國首位。聚焦“卡脖子”問題,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明確生物醫藥等九大專項、160個攻關方向,一批突破性成果接連涌現。聚焦體制機制,持續改革創新科研范式,支持在京國家實驗室牽頭或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動大科學裝置開放共享,讓“超級平台”產出“超級成果”。
殷勇說,我們以供需對接為抓手,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方面,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制定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深化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打通人才價值實現通道,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積極性。另一方面,積極搭建服務平台,構建良好轉化生態,在全國率先建設25家標杆孵化器,成功孵化出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獨角獸企業。我們以重點產業為支撐,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高精尖,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醫藥健康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智能制造與裝備、人工智能等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積極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重點培育商業航天、生物制造等20個未來產業。充分發揮鏈主企業關鍵作用,一鏈一策開展上下游對接,力爭產業生態先進性、完整性再上一個台階。不斷完善產業布局,各區爭相成為新產業的引領者、新賽道的主導者。
殷勇說,我們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持續強化要素保障。做好人才服務,為各類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創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做好資金要素保障,新設立8隻政府投資基金,累計投出14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約360億元。做好園區建設發展,充分發揮中關村試驗田作用,“一園一方案”優化提升各分園發展質量。做好企業服務,堅持“無事不擾、有求必到”,系統推進全流程、各環節改革,用好“服務包”“服務管家”機制和12345便企服務熱線。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殷勇代表:
以市民訴求為導向 提供更加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看病就醫是關系千家萬戶的民生問題。北京日報記者提問:北京將採取哪些更有力措施,有針對性地滿足群眾就醫需求?殷勇代表回答說,北京將繼續以市民訴求為導向,從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面、提質、均衡,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醫療服務便利化水平三方面繼續發力,為大家提供更加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殷勇說,在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方面,本市醫院布局更加均衡優化,安貞醫院、天壇醫院、友誼醫院等醫院的新院區已經開診。新規劃項目主要向平原新城等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功能疏解的區域,以及生態涵養區布局,結束了多個區沒有三甲綜合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短缺的歷史。積水潭醫院、安貞醫院、朝陽醫院等老院區病房改造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專科結構設置更加完善,目前全市73家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已全部開設兒科門診,未來幾年將逐步形成城市東西南北各有一個兒童醫療中心的格局。
殷勇說,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方面,本市已在城區建成62個綜合醫聯體,形成“縱到底、橫到邊”的服務網絡。郊區重點加強鎮村兩級醫療機構人、財、物一體化管理,有效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滿足村民看病需求。提高醫療服務便利化方面,目前全市統一預約挂號平台已經覆蓋全市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今年將繼續推動市屬醫院全量門診預約號源在常規預約的基礎上,再提前兩周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投放,其他三級公立醫院拿出50%的門診預約號源提前投放。持續推進電子病歷共享應用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今年全市將再增加60家醫療機構,總體上覆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97%的門診量,有效減少患者重復檢查。同時,拓展醫保移動支付場景,實現挂號、診間、互聯網復診、醫保個人賬戶線上購藥等醫保線上結算場景全覆蓋,做到“秒支付”“免排隊”“少接觸”,方便患者就醫購藥。
夏林茂代表:
努力讓城市副中心治理更精細、服務更溫暖、群眾更滿意
在回答新華社記者關於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副中心宜居宜業品質的問題時,夏林茂代表說,我們堅持以城市副中心控規為引領,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准、最好的質量,推進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疏解作用初步顯現,城市副中心建設逐步由“打基礎、補短板,有序拉開城市框架”向“立長遠、強功能,全面上台階”轉變。
夏林茂從四個方面介紹了城市副中心發展成效和下一步工作安排,首先是著力提升城市副中心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圍繞生態、產業、民生等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下一步將保持每年千億級投資規模,加快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等重點工程建設,謀劃推進環球主題公園二三期項目,讓城市副中心更有吸引力。
二是著力構建創新驅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目前,城市副中心已累計吸引央企和市屬國企170多家,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0%。下一步將重點培育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先進制造等六大產業集群,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三是著力建設藍綠交織的優美生態環境。城市副中心去年PM 2.5年均濃度下降至33.9微克/立方米,歷史性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城市副中心的一張亮麗名片。下一步將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建設花園城市,加快實施運河兩岸景觀風貌提升工程,不斷增強市民群眾綠色獲得感。
四是著力推進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加快建設順暢、便捷的交通網絡,不斷增加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下一步將聚焦“七有”“五性”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城市治理更精細、服務更溫暖、群眾更滿意。
王少峰代表:
南中軸著力打造文化軸發展軸生態軸
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關於豐台區將如何加快推進南中軸地區功能重塑、品質改善和動力升級這一問題時,豐台區委書記王少峰代表說,南中軸既是賡續傳承中華文脈的歷史軸線,也是承載拓展首都功能的未來軸線,南中軸地區被確定為“展示國家形象和中華文化自信代表地區”。豐台區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全力推動南中軸成為引領南部地區崛起的文化軸,承載新興產業的發展軸,充滿自然美感、活力氣息的生態軸。
王少峰進一步闡釋說,文化軸方面,加快建設大國文化客廳。加快推進博物館群建設,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國家博物館文化園、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央芭蕾舞團“芭蕾之翼”等重點項目都在有序推進。發展軸方面,加快建設首都商務新區。南中軸地區服裝批發業態已經全部轉型,原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轉型為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揭牌成立豐台法務區,落地“國際人才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生態軸方面,加快建設城市生態綠核。建設首都南部最大的公園群落,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形成萬畝集中連片的大尺度綠色開放空間,涼水河南中軸段一期濱水空間完成景觀提升。聚焦花園城市建設,持續加強綠化彩化和水系修復,持續擦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底色。
雷軍代表:
更加堅定走科技創新道路高端化發展道路
北京廣播電視台記者提問:小米集團將如何進一步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雷軍代表說,小米的長期發展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未來將繼續大規模投入底層核心技術,並致力於成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領者。
雷軍向大家分享了當前小米汽車、小米手機等產品在國內外受到熱烈追捧的景象,他深刻感受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時代開始了,國產品牌全面崛起的時代開始了。”他說,中國產品的全球影響力正在顯著提升,我們將繼續把更多中國制造和中國創新創造的產品帶向全球市場,為科技強國、制造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小米能夠取得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什麼?雷軍說,這離不開對核心技術的突破,過去五年我們投入研發費用超過1050億元,巨額投入帶來了小米集團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要感謝北京這片沃土,小米是北京土生土長的科創企業,沒有北京一流的營商環境,就不會有小米在過去15年的高速發展和成長。
“我參加了民營企業座談會,深切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民營企業的關心愛護,信心倍增!”雷軍表示,我們將更加堅定走科技創新道路,走高端化發展道路,讓廣大消費者能夠體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邢衛兵代表:
炭廠村災后恢復重建煥發新活力
一年多前,“23·7”極端強降雨,讓門頭溝區嚴重受災。如今,受災地區恢復重建情況怎麼樣?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邢衛兵代表高興地向大家介紹,村裡將災后恢復重建與“詩畫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著力提升安全韌性水平,積蓄綠色發展勢能,災后村庄煥發新活力。“可以說,一年多以來,我的家鄉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村民們就在這點點滴滴的改變間,刷新著對新生活的期盼。”邢衛兵說。
“‘23·7’極端強降雨時,我們炭廠村遭遇了有記錄以來破壞程度最強、受災范圍最廣、經濟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回憶當時救災的情形,邢衛兵依然記憶猶新。他說,2023年8月2日,應急救災物資第一時間就到了,之后,應急路通了,發電車、應急液化氣來了。8月5日,街巷和戶裡淤泥基本清完。“老百姓問我,邢書記咱們的電啥時候能來?我說最快也得20天以上,沒想到10天之后就恢復了供電,老百姓都很激動。”
邢衛兵介紹,災后重建階段,村內受損的道路、公廁全部修復,污水管道、塘壩和溝道疏浚完成。在房屋保險和各類惠民措施的幫助下,老百姓因災受損的房屋、煤改清潔能源的供暖設備都及時進行了維修、更換。經過一年多努力,門頭溝區水、電、氣、熱、路、通訊等受災基礎設施整體恢復至災前水平,原址修繕重建房屋全部完成,異地重建安置全面啟動。
何少花代表:
把心掏給乘客就是我的“待客之道”
今年已經是北京公交集團電車分公司103路駕駛員何少花代表進入公交系統工作的第17個年頭。北京青年報記者向她提問,如何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加便捷舒心服務。她講述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
曾經因為沒聽懂方言,導致乘客沒有順利上車,乘客失望的眼神讓何少花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次經歷后,她下定決心去學幾門方言。又一次出車時遇見一位說著方言的大媽,何少花從容多了。“大媽用陝西話問我車開到哪兒了,我趕緊用她的家鄉話和她交流,‘您坐過站了,別著急,我的車還回去,一定把您送到站。’”何少花在講述中時不時穿插幾句陝西方言,生動還原了當時的場景,在會場引起一片歡笑。
“我早已經把公交車當成第二個家,來來往往的乘客就像家人一樣,把心掏給他們就是我的‘待客之道’。”何少花為了服務聾啞乘客,還學習了簡單的車廂手語。她在現場展示手語:“歡迎乘坐北京公交,我在103路等著大家。”
通學專線風雨無阻護送孩子們的上學路,通醫專線撫慰老年人拿藥看病的急愁心,通游專線帶八方來客暢游風光無限的北京城……北京公交的快速發展讓何少花十分振奮,“當駕駛員心裡就得裝著乘客,當人大代表心裡就得時刻裝著群眾關切。每一位乘客背后都是一份民意,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不僅要把乘客安全送到站,也要把大家的心聲‘送到站’。”(本報記者 祁夢竹 范俊生 高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