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家高校博物館恢復開放

本報訊(記者 何蕊)北京高校陸續進入新學期,眾多校內博物館恢復開放。記者發現,隨著高校不斷敞開校門,博物館紛紛創新舉措、優化服務,推出錯時開放、增設講解、簡化預約流程等措施,向社會觀眾展示豐富而優質的館藏資源。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剛剛迎來本學期首批校外觀眾。新學期,該館調整開放政策:開放日上午接待校內教學實習,在此基礎上錯時向社會開放,每周一至周六下午,校外觀眾可預約進校參觀。博物館展廳佔據了該校逸夫實驗樓的整整3層樓,展出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4000余件地質展品,觀眾可以看到重達100多公斤的鐵隕石、體長約25米的中加馬門溪龍標本、採自珠穆朗瑪峰頂的奧陶紀灰岩等稀有標本。
“沒想到高校博物館也有這麼多珍貴展品!”大學生黃雯在朋友推薦下第一次走進地質大學博物館,被各類展品深深震撼,“希望更多學校裡的特色專業博物館能開放,讓校外觀眾一飽眼福。”
隨著高校陸續開學,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中國農業大學昆虫博物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北京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博物館、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等多家高校博物館均已恢復開放,更多社會觀眾有機會一睹“象牙塔”裡的寶藏。
面對客流,博物館相關配套服務也正陸續配齊。
“這是一塊直徑12.5厘米的馬寶,其實就是馬的胃結石,在自然界並不罕見,但像這樣又大又圓又亮的馬寶就非常稀有了……”最近,一場講解考核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進行,該校中醫內科學專業博士生盧心毓大方自信地講解展品,科普中醫藥知識。
該館工作人員王志霜介紹,博物館自去年10月經重整后開放,每周二到周日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為更好地服務觀眾,本學期起,該館增設志願講解項目,新招募的40余名學生志願者將上崗,每周六面向散客提供講解服務。
高校博物館還推出各類服務,為校外觀眾奉上文化大餐。北服民族服飾博物館面向中小學開設社團課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清華科學博物館等均建設了線上虛擬展廳,重點展品、歷史背景等可一鍵獲取。農大昆虫博物館本學期將推出標本制作、知識競賽、攝影作品展示等活動,邀請觀眾在博物館裡樂享自然美育課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