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京津冀區域生產總值達11.5萬億元

11年交融共進結出累累碩果

2025年02月22日09:0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京津冀協同發展走過11年,結出累累碩果。昨天,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系列數據。11年來,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台階,2024年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為11.5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2.1倍﹔三地分別為49843.1億元、18024.3億元和4752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分別增長5.2%、5.1%和5.4%,三地增速均超全國。

三產比重提高到近七成

細觀產業結構,京津冀三產比重提高到近七成。京津冀三次產業構成由2013年的6.2︰35.7︰58.1變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0.8個百分點。其中,北京第三產業佔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佔比超六成,河北提升最快,達53.7%,三地比重比2013年分別提高5.8個、9.8個和12.7個百分點。

高端產業快速發展。2024年,北京、天津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32.3%和14.8%,比2014年提高11.5個和2.5個百分點﹔河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2.3%,比2013年提高10.5個百分點﹔區域服務業增加值接近8萬億元,其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3年分別提高2.1個和7.0個百分點。

三地協同創新增強動力。自2023年5月《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印發以來,三地持續推動“六鏈五群”產業布局落地見效,已培育京津冀安全應急裝備集群、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群等共7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30多個省(市)級集群﹔三地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省設立分支機構近萬家,其中北京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佔京外分支機構的13.3%,比2013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副中心雄安等示范區拔節生長

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濱海新區等示范區拔地而起,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走過11年的生動注解。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成果斐然。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8.1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2.56倍。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啟動建設以來,連續五年保持千億級投資強度,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樞紐周邊“兩橫四縱”路網雛形顯現。加大力度引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200家,2024年新落地央企二三級總部、市屬國企子公司20家,累計達171家。

雄安新區拔節生長。截至2024年底,雄安新區開發面積覆蓋超200平方公裡,總建筑面積5000多萬平方米,479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截至2024年底,央企在雄安新區設立各類機構超300家,相關疏解及配套服務單位近2萬人在雄安參加職工醫療保險。

濱海新區發展量質齊升。濱海新區持續導入首都產業項目,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正式落地中新天津生態城,2024年引進疏解非首都功能資源落地項目111個、新設機構551家,總投資759.67億元。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數量超過5800家,北京來津企業數量佔比超20%。

三地協同惠及民生改善

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惠及民生各個領域。2024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5415元、53581元和34665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名義增速分別為6.9%、6.7%和7.8%。

教育醫療合作走深走實。京津冀教育交流合作多點開花,截至2024年9月,246所京津優質中小學幼兒園與河北370所學校開展跨省辦學合作。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京津冀醫療機構互認項目數已達90項,其中,京津440家醫療機構與河北474家醫療機構實現60項檢驗結果互認,北京協和醫院、天壇醫院等京津115家醫院與河北省內2976家醫院接入河北遠程醫療平台,服務10余萬人次。

跨界路網越織越密。軌道建設不斷提速,截至2024年底,區域內高鐵運營裡程達2669公裡,懷興城際鐵路廊興段開通運營,廊坊前往大興國際機場的時間縮短至15分鐘﹔京津城際亦庄站試運營,日均客流量超2300人次。繼續拓展公路網絡,廠通路建成通車,從大廠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區距離縮短5公裡,日均通行量1.1萬余輛﹔京蔚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北京至張家口蔚縣通行時間由3小時縮短至2小時以內,涿鹿縣與北京實現1小時通達。(記者 趙語涵)

(責編:尹星雲、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