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開區在全市首創“四個免於提交”改革 打造“免証”辦事新模式

人民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池夢蕊)近日,記者從北京亦庄創新發布獲悉,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也稱北京亦庄,簡稱北京經開區)正式發布《關於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入開展“四個免於提交”改革的工作方案》,率先在北京市開展“四個免於提交”改革,致力於從數據基礎更加扎實、免証維度更為廣泛、免材料比例更高三個方向上進行探索,通過數據賦能、協同增效,促進政府、申請人和社會等各方產生的証照材料在高頻場景的數字化應用,實現企業群眾在區域內生產生活“無証通辦”,持續營造寬鬆、便捷、高效的營商環境。
北京經開區行政審批局局長龐雁介紹,北京亦庄在亦庄新城(225平方公裡范圍內)全面推行“四個免於提交”改革,構建智慧高效、特色鮮明的“4+3+5”改革體系。其中,“4”是指“四個免於提交”,即政府部門核發的証照証明、政府內部可流轉的批復文件、申請人提交過的材料和社會服務機構出具的報告免於提交﹔“3”是指“三類業務場景”,精准聚焦高頻事項、關鍵環節及集成場景﹔“5”是指“五種免於提交方式”,包括數據調用、承諾復用、共享核驗、線上開具証明、告知承諾。
發布會上,龐雁介紹了經開區聚焦企業群眾感受度高、辦事需求量大的事項進行改革清單編制,將在試點期內有序逐步推進139項參改事項實施落地和77種証照材料免於提交。提出了通過分層次確定業務落地場景、分層級完善系統對接改造、分場景實施數據治理規范、分條線強化公共支撐能力等方法,構建基礎更加扎實的數據歸集與治理體系,打造三個層次的試點業務場景,進一步拓展多元場景應用與服務創新,探索先行先試形成專項領域的數據歸集和治理規范,統籌推進改革有序實施和系統性創新。
“經開區剛發布了2025年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其中,建設‘無証園區’,推出 “免於提交”改革事項,就是實施為企服務集成行動,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的重要創新舉措之一”,北京經開區營商環境建設局副局長王瑩說,此前經開區在2020年就建立了政策兌現綜合服務平台,實現“線上一網申報、線下一窗受理”的政策集中兌現服務模式。截至目前經開區已實現全區所有部門的惠企政策全部通過一個平台發布、申報、審核、公示。此外,經開區不斷優化兌現流程,上線了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預兌現等多種兌現模式,2024年免申即享事項的比例達25%,企業的申報體驗度明顯提升﹔不斷提高政策的公開透明度,上線“政策日歷”,企業可提前一個月查詢政策申報通知,方便企業提前預約、提前准備申報材料。“四個免於提交”的落地將進一步壓減申報材料數量。尤其是對於人才類政策事項,身份証是高頻材料,“四個免於提交”實施后,將減免身份証的提交。
在義務教育入學方面,“四個免於提交”改革將在2025年的義教入學工作中落到實處,主要在兩個方面提供了便利。一是家長填報環節,依托北京市電子証照庫數據存儲與調用功能,經開區實現了政務數據的融通互認共享,隻要是在北京市電子証照庫中存儲的証照,在本次入學中可以實現精准調用,大大節省家長填報的時間成本。二是材料審核環節,“四個免於提交”改革的落地,進一步壓縮了審核時間。通過提取電子証照庫中已有証照的關鍵數據信息輔助對比,壓縮了以往需要人工反復對比的流程,進一步提高審核效率,大家也能更快地收到辦理結果。
在人社服務領域,此次“四個免於提交”改革,經開區人社領域共涉及包含企業開辦、居民養老保險、社會保障卡及社保記錄查詢在內的共13個高頻服務事項的試點改革,在現有辦事服務事項的基礎上,梳理與企業群眾密不可分的高頻事項開展首批試點,強化辦事服務中的電子証照、電子檔案的應用。此次涉及人社領域免於提交的常規使用証照主要包含居民身份証、營業執照等。
在綜合執法場景應用上,經開區積極探索四個免於提交在各執法場景中應用。在政務服務辦事大廳設置了企業合法合規信息查詢窗口,企業可在該窗口一次性查詢28個執法領域的行政處罰及強制信息,為全市范圍內同類窗口中覆蓋查詢領域最廣,實現企業“跑一次、找一窗、填一表、辦多事”。現在通過利用市場主體專用信用報告代替合法合規証明,所需材料可直接線上提交,企業無需來窗口辦理,進一步幫助企業降低辦事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在稅務領域,此次改革涉及稅務領域共5個事項,包括兩個高頻事項:代開增值稅普通發票、財產和行為稅稅源信息報告,三個集成場景事項:企業開辦一件事、企業注銷一件事、企業上市合法合規信息查詢。以上事項辦理渠道均為線上辦理,涉及到此次“四個免於提交”改革的証照包括:營業執照、不動產權証書、居民身份証、結婚証。免於提交的証照獲取主要通過數據共享的路徑實現,具體做法是依托市級身份認証、電子証照和電子檔案等公共支撐能力平台,實現數據的精准授權調用,支持納稅人繳費人通過“用戶空間”等渠道下載相關証照材料后上傳到電子稅務局進行業務辦理。
下一步,北京經開區將穩步推進改革清單事項實施落地,拓展多元化場景應用﹔建立數據匯聚治理規范,推動業務與數據融合提升﹔有序推進平台建設改造,加快落實四端協同運轉﹔提升公共服務支撐能力,賦能區級服務應用創新,推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