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區大城子鎮:165戶村民拿到噪音補償款

本報記者 孫宏陽
“噪音補償款收到了,高興!我們出去吃了頓飯,慶祝一下!”“到賬了,收到信息真是興高採烈”……兩個月前的一天,密雲區大城子鎮下柵子村165戶村民分享著拿到補償款的喜悅。
事情要從2016年說起。當年,一家施工單位修建鐵路項目至下柵子村時,因隧道開鑿難度大、工期緊,重型施工車輛晝夜穿行,噪音引起村民不滿。“我家就在路邊,白天還好說,夜裡動靜大時,都影響睡眠。”村民王懷余回憶道。
村民權益要保障,高鐵施工進度也要保障,在大城子鎮政府協調下,2019年,施工公司與166戶村民簽訂噪音補償協議,但又以拿回去蓋章為由,拿走了所有協議。多年過去,直到鐵路完工通車了,村民還未收到補償款。
村民們不滿,信訪至大城子鎮政府,都想在政府幫助下“討個說法”。與此同時,密雲區城指中心也接到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陸續轉派過來的20余件“12345”工單,訴求均為村民索要噪音補償款。
“從工單看,這些都是合理訴求,不及時回應處理,村民情緒會越來越激動。”經過初步研判,密雲區城指中心副主任周曉影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及時將情況報送密雲區政法委,請求法律協助,同時聯系大城子鎮政府,共同商討回應村民訴求的解決路徑。
“涉及村民太多,為了節省村民的訴訟成本,我們選取一戶作為代表,訴至法院,其他村民情況類似,隻要參照這起案件裁判結果,就能知道自己的訴求是否合理。”大城子鎮司法所所長刁立軍告訴記者,在區政法委指派下,法院干警、律師及時介入,幫助村民講解法律維權方式,並選取一戶村民作為代表率先起訴。
經過審理,密雲區人民法院判決該施工公司給付村民補償款。被告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中院審理后維持原判。
一戶獲賠,剩余165戶怎麼辦?刁立軍介紹,關鍵時刻,“接訴即辦+說法評理”平台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了解到,密雲區20個鎮街(地區)全部實體化運行“接訴即辦+說法評理”系統平台,通過“吹哨報到”等方式,系統平台可召集政法單位、行管部門,直插村居一線,與矛盾雙方見面調解糾紛。這改變了以往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各自為戰的局面,實現“大事不出鎮”。
2024年1月,大城子鎮政府依托鎮級“接訴即辦+說法評理”平台,邀請區法院會同鎮平安辦、司法所、城鄉建設辦公室等多部門,共同向施工公司釋法明理。
不認可施工期間村民均在家居住、認為賠償金額過高,是施工公司拒絕賠償的兩大理由。為了解開“死結”,“說法評理”機制下的法官和律師齊上陣,各個擊破。
“為了查証村民施工期間居住狀態,我們利用周末時間來到下柵子村,跟村干部一道走訪村民,對施工公司不認可在村裡居住的補償戶一一進行調查,每戶都需有兩三戶以上鄰居作証,並留存談話筆錄。”法官孟娜介紹。
至於賠償金額,法官也反復找被告公司,曉之以理。“有示范性判例在先,選擇調解,在賠償金額上雙方可以協商,如果判決,就沒有商量的余地了,孰輕孰重要考慮清楚……”聽到法官這樣理清利弊,被告公司終於同意調解賠償。雙方各退一步,按照當年協議金額的80%進行賠償。
今年6月,花了半天多時間,被告公司與165戶村民簽訂了賠償協議。為防止矛盾糾紛反復,密雲區人民法院引導各方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
因為需要籌措資金,施工公司承諾最遲4個月內給付全部補償款。拿到協議的村民心裡踏實了。在政府督促下,施工公司如約給付補償款,這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村民王懷余靠種地、打零工為生,光景不好的時候,年收入也就三萬元左右。“賠我家這一萬多塊錢,對我們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王懷余說。
“接訴即辦真把我們的事情給解決了!”這是村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今后我們還將加快推進接訴即辦與‘說法評理’平台的融合,將更多涉及民事糾紛的群眾訴求引導到法律途徑解決,最大限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密雲區城指中心主任王雪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