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對口協作項目落地水源地 緊密協作護送清水北上
本報記者 王琪鵬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進京水量達106億立方米,“南水”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以上。在丹江口水庫及渠首陶岔斷面,水質更是清澈澄明、伸手可飲。
問渠那得清如許?在水源地,一批北京對口協作項目相繼落地,助力入庫河流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為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供支持,從源頭上保証了“南水”水質安全可靠、穩定達標。
生態修復保護“渠首”活水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作為南水進京的“水龍頭”,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上游通過4.4公裡的引水渠與丹江口水庫相連,下游與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總干渠相連。打開閘門,10秒鐘就能灌滿一個標准游泳池,50分鐘能灌滿北京團城湖。
站在湯山濕地公園內的九重閣上遠眺,則看得更為直觀,渠首一頭連著丹江口水庫,一頭連著輸水總干渠,南水出庫北行的壯觀景象盡收眼底。
毗鄰渠首的湯山濕地公園,是一座集科普教育、觀光、體驗、水源涵養功能為一體的山水公園。而在過去,這裡卻是一片採礦區,有水泥廠,有巨大的礦坑。為守好一庫清水,從2019年開始,淅川縣利用北京對口協作資金,在湯山全面啟動了生態修復工作。
據了解,協作資金主要用於湯山東側山體礦坑治理、污水管道鋪設及配套處理以及周邊區域的環境提升。通過實施山體恢復治理,消除了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地下管網的建設,實現了區域內污水、雨水有效處理,有利於水質保護。此外,項目還將整平的土地作為植樹造林綠化用地,保持了水土,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如今,“登湯山、觀渠首、賞百花、望丹江”已成為當地的一張旅游名片,淅川縣也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渠首湯山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是京淅對口協作的標志性項目。”北京挂職干部,淅川縣委常委、副縣長屈敏超介紹,通過項目實施,湯山原來的荒山已經成為了生態旅游觀光點,不但實現了庫區水質保護和民生改善的兩翼齊飛,還推動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協作治水不讓一滴污水入庫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標准。在丹江口水庫的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7項常年穩定在國家Ⅰ類水質標准。
在湖北省十堰市,有丹江、漢江等2400多條河流匯入丹江口水庫,它們就像丹江口水庫的“毛細血管”,直接關系到庫區水質。其中,穿城而過的泗河是漢江的一級支流,全長90公裡,曾經被人們戲稱為十堰的“龍須溝”。通過京堰對口協作,泗河水質發生了蝶變。
“十堰先有廠、后有城,先生產、后生活,城市基礎設施先天不足。加上典型的山區季節性氣候特征等因素,泗河一度成為了劣Ⅴ類水體。”十堰市茅箭區發改局副局長熊治武介紹,泗河流域城區段有重點支溝13條,條條支溝又涵蓋無數條小溝。
為了不讓一滴污水流入丹江口水庫,十堰市開展了泗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這其中,京堰對口協作發揮了巨大作用。泗河流域馬家河綜合治理示范段項目,就是對口協作項目之一。
在對口協作資金的支持下,多年來沉積在馬家河河底的污泥、垃圾得到了徹底清理,實現了“每一滴雨水入河道,每一滴污水進管網”,並將河道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如今的馬家河,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已成為當地的“網紅”親水樂園,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對口協作項目的落地,為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經過不斷努力,泗河水質已持續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以上標准。
久久為功守護“一庫清水”
在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先后投入協作資金9.67億元開展了46個流域綜合治理、生態修復、污水治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不但促進了調水水質穩定達標,也讓水源地人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
北京市與水源地始終把水質保護作為對口協作工作的第一要務,重點支持庫區及入庫河流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環庫生態隔離帶、生態林建設。十年來,北京對口協作先后支持老灌河、淇河、犟河、泗河等主要入庫河流流域綜合治理,一批新建和改擴建污水處理設施相繼建成。
通過對口協作機制,北排集團等一批北京企業也來到水源地,積極參與水質保護工作。在十堰市茅箭區,北排泗河污水處理廠已安全穩定運行3700多天,為當地水環境治理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該項目二期工程的主要出水水質指標已達到地表Ⅳ類水體標准,肉眼看上去清澈透明。在廠區的高密度沉澱池,魚蝦在這裡游來游去,還引來了白鷺光顧。
“飲水思源,我們作為水環境治理的‘排頭兵’,要久久為功,不能滿足現狀。為了讓水源地的水質更優,環境更好,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十堰北排公司總經理高家曉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