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布多項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金中都首次發掘出城門遺跡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尹星雲)日前,“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發布會”舉辦。今年“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中軸線遺址點的考古發掘為歷史上中軸線的存在以及價值內涵的闡釋提供了有力實証和確切資料。路縣故城的價值內涵持續得到深化闡釋,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脈追溯提供考古支撐。活動中《北京中軸線考古發掘報告(2021-2023)》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戰國卷)》兩部最新研究成果正式面向公眾發布。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立新表示,要通過發布新的考古成果,讓考古走近公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發布會現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和海澱區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簽訂了文物移交協議,對完成整理、研究的部分出土文物進行了現場移交,讓出土文物回到屬地,進一步有效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讓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
來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六位研究人員分別就琉璃河遺址、金中都、懷柔箭扣長城、香山明代皇室墓地、長辛店古御道遺址、路縣故城遺址等取得的考古研究成果做了發布。
琉璃河遺址陶鬲內發現豬骨。(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首次在北京地區西周考古中開展古DNA研究。琉璃河遺址I12分區城北發掘地點揭露面積860平方米,發掘西周時期墓葬39座。首次在北京地區西周考古中開展了古DNA研究,DNA檢測分析表明該處墓葬群至少涵蓋了兩個家族、四代人,總計14個個體,為西周中晚期琉璃河遺址的平民家族墓地。這是琉璃河遺址除黃土坡之外第二處大規模發現的墓地,為了解城址布局提供了新的認識。城北墓葬群的發現改變了學界以往對琉璃河遺址墓葬分布格局的認識,擴寬了遺址墓葬的分布邊界,確鑿的家族關系表明琉璃河的居民以擴展家庭為單位進行小團塊聚集埋葬,同時,墓葬與古代壕溝之間關系的確定為論証琉璃河遺址的廢棄時間與過程提供了新証據。
金中都遺址全景(西—東)。(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金中都首次發掘出城門遺跡。“我們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門,即端禮門。這是金中都首次發掘出城門遺跡,也是金中都保存結構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非常罕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丁利娜介紹,這為金中都城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標點。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城牆、城門、瓮城、馬面、護城河、順城街、門內大街、路溝、排水溝等13處金中都外城遺跡,出土陶、瓷器及磚、瓦等建筑構件。新發現的4處南城牆遺跡因正處於早期河道之上,基部進行了規整處理,補充了以往對金中都城牆工程做法的認識。
懷柔箭扣長城120號敵台出土的正吻。(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箭扣長城首次發現“中國紅”。“今年的考古發掘弄清了箭扣長城東段120、121號2座敵台及119-122號敵台間3段長城牆體的布局結構、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及建造技術和作法特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說。120號敵台出土隆慶四年題名鼎建碑一方,明確了120號敵台的建筑年代,為長城建筑形制和時代的關系提供了“標尺”。“這是目前箭扣長城段時代最早的碑刻,為研究箭扣長城的建設過程和演變規律提供了材料。”尚珩介紹。值得一提的是,121號敵台內部箭窗發現紅色線條和墨線痕跡,為復原敵台箭窗木構形制和色彩提供了依據。敵台頂部鋪房牆體系採用“空斗牆”這一南方地區建筑常見做法較為罕見,敵台頂部發現炮台設施也尚屬首次。“箭窗發現紅色尚屬首次,這就証明了明代長城正如古畫上描繪的一樣,不僅有長城灰,還有中國紅,可謂高堅壯麗。”尚珩說。
據悉,“考古北京”是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導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打造的闡釋北京最新考古成果、講好北京考古故事的權威平台。繼去年首次發布活動之后,今年繼續向社會公布北京考古成果。未來,這個平台將發揮北京市重要考古成果發布的功能,成為公眾認識和理解“北京考古”的重要窗口之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