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長城考古首次發現葡萄籽 金中都遺址首現城門遺跡

北京6項最新考古成果發布

2024年12月01日08:5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金中都遺址首次發現城門遺跡,長城考古首次發現了葡萄籽,香山腳下的明代皇室墓地首次揭面紗……昨天,在“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發布會”上,6項最新考古成果公布,多個“首次”揭秘,為充分挖掘古都北京的文化遺產價值增添實証。

  金中都端禮門布局厘清

  北京870多年的建都史始於金中都。作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之一,北京金中都遺址的發掘備受關注。去年,金代皇家寺院大覺寺遺址出土,為研究金中都城市規劃、建筑布局與皇家禮制提供重要資料。國家文物局曾評價,其為中國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真實寫照。“今年,我們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門——端禮門。這是首次發掘的城門遺跡,也是金中都保存結構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非常罕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丁利娜說,這一發現為金中都城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標點。

  大量的金中都外城相關遺跡破土,包括城牆、城門、瓮城、馬面、護城河、順城街、門內大街、路溝、排水溝等13處,陶、瓷器和磚、瓦等建筑構件出土。

  北京城的源頭也有新發現。考古人員在琉璃河遺址城北發現了大規模的墓地,為了解城址布局提供了新認識。“我們首次在北京地區西周考古中開展了古DNA研究。”市考古研究院館員安妮娜說,檢測分析表明,這處墓葬群至少涵蓋了兩個家族、四代人,是西周中晚期琉璃河遺址的平民家族墓地。

  箭扣長城明確建造“標尺”

  長城北京段考古的新發現生動還原了長城古人的工作和生活。“今年的考古發掘范圍主要在箭扣長城東段120、121號兩座敵台,以及119至122號敵台間3段長城牆體。我們弄清了這段長城的布局結構、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建造技術和做法特征。”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說,考古發現了300余件武器裝備、建筑構件、生活用品等。

  箭扣長城的“老資歷”的出生証明找到了。在120號敵台出土了一方明隆慶四年題名的鼎建碑,明確了這座敵台的建筑年代,為長城建筑形制和時代的關系提供了准確“標尺”。尚珩介紹,這是箭扣長城段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碑刻,為研究其建設過程和演變規律提供了素材。“同時,120敵台也是截至目前,我們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空心敵台。”

  依托多學科考古手段,古代戍邊將士的生活圖景揭秘。“今年,我們在箭扣長城遺址浮選獲得2397粒植物遺存。”尚珩說,豐富多樣的植物種子,反映了當時戍守將士的食物結構。

  根據這份“菜單”,考古工作者認為,大量非農作物植物顯示出戍守將士顯著的野外生活屬性。“我們還首次發現了葡萄屬果實、多品種的小豆類植物,還發現了藥用植物。”

  明代皇家墓園揭面紗

  海澱區香山腳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明代皇家墓地。“墓地內有3座墓園,東西並排分布,布局清晰,形制完整。”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利芳說,根據出土墓志及墓葬形制,其中一座墓葬的墓主人為萬歷皇帝四女兒雲夢公主,“3座墓園級別僅次於明代帝陵,具有重大的歷史、考古、科學及藝術價值。”

  這處明代皇家墓地的建筑營造代表著當時最高工藝水平,為建筑考古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實物標本。同時,3座墓園出土了五供、石幾、寶座、梅瓶、木俑等,對研究明代陵墓制度、營造制度、喪葬禮制、御祭用瓷等均具有重要價值。

  路縣故城遺址的墓葬群也有新發現。考古人員運用體質人類學等科技考古手段,為漢代水井中的多具女性人類遺骸找到了死因——這些人類骨骼多處有創傷,表明部分女性個體生前曾遭嚴重暴力傷害,有可能是死后被拋入井中。“她們的死亡原因極有可能與刑罰或連坐相關,但也不能排除戰亂、祭祀等其他因素。”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尉苗說,針對遺骸的多維分析,可以從獨特的視角了解漢代女性的社會狀況、漢代的司法制度等。

  另外,豐台區長辛店大街,一條長412米的清代古御道露臉。據文獻記載,長辛店是明清時期京西南的商貿重鎮,南北長約2.5公裡的大街沿用至今。“發掘過程中發現,石條路面錯縫鋪就,長短不一,石材厚重,路面上有長年碾軋明顯的車轍痕。”市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徐旻說,初步判斷此石質道路應是清代官府監修,是皇家向西南出行的必經之路。本報記者 李祺瑤

(責編:董兆瑞、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