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103所學校獲評智慧校園示范校

2024年11月04日08:5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AI進教室 課堂大變樣

  揮揮手指,說出指令,機器人就能同步做出相應的手勢……在北京市第二中學的信息技術課上,學生們通過編程學習手勢識別、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AI)技術,讓機器人變得更“聰明”。

  今年,北京市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創新,目前已有103所學校獲評智慧校園示范校,中小學佔比近九成。類似的智慧教育場景正在更多校園落地,AI賦能,讓“教”與“學”有了更多新樣態。

  多學科課堂變“智慧”

  “比個‘3’,再比個‘6’……什麼因素能讓機器人識別率這麼准確?”北京二中《初識機器學習》課堂上,信息技術老師高山站在“機械手”旁邊,指導學生體驗人工智能應用開發的具體流程。“手勢識別一般分為手勢圖像採集、訓練算法模型、驗証算法模型、應用算法模型4步。希望在這堂課上,大家能夠通過開拓思維,激發對AI技術的興趣。”

  學生們分小組圍在機器人和電腦前,開始動手設計手勢樣式、設置編程代碼,進行手勢樣本檢測等實踐操作。“AI編程特別好玩,我學會了很多算法模型,還參加了學校的機器人社團,希望自己能夠設計出更智能、更靈活的機器人。”一名初二學生說。

  “人工智能不僅是一門課,更要與人才培養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和教學效率,從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支撐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北京二中校長周傳章說,在初中階段,該校通過傳統的科學課、數字化物理實驗等,引導學生了解AI技術規范與場景,編寫程序與簡單算法,解決真實情境下問題﹔高中階段通過學科整合,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AI實踐體驗,夯實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將創新想法轉變為實際作品。

  教師用上智能助手

  教室門口挂著智慧班牌,實時更新當前課程信息、班級活動信息和出勤情況﹔教師利用智能教學系統精准掌握學情,做出更有效的教學評價,提供更精准的教育資源……走進北京市第十五中學,智能設備隨處可見。

  “智慧筆”進課堂,成為化學和地理學科教師的好幫手。師生在課堂上互動,AI系統能夠更有效地形成教學評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進一步深入理解化學實驗和地理知識背后的原理。智慧助手進駐語文、物理、政治備課組,實現高效備課與資源共享,解決教師備課中的個性化問題,並通過對AI不斷訓練優化,助力教師提升專業能力。

  十五中校長譚小青說,該校以“人工智能+”為主要手段,圍繞課堂教學、精准作業、自主學習、教育評價、教師研修、管理服務等核心場景,驅動教育教學方式變革,提升育人水平。

  在更多中小學,AI為傳統教育帶來全新體驗。

  朝陽區白家庄小學的語文習作課上,老師們將AI技術應用到作文這類主觀題型的評閱上。“最初,我們是在五年級開展智能評閱試點,現在已經推廣到了50多個教學班。”白家庄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安海霞向記者展示,語文教師會先設置好作文的評閱標准,拍照上傳每名學生的作文,智能評閱系統就會對照標准形成學生的個性化報告和全班的數據報告。為了確保評閱更加科學,教師會在人工智能評閱的基礎上,再次對學生作文進行人工評閱,充分發揮人機合作的優勢。

  “校園大腦”拓展新場景

  《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近日發布,明確到2025年,北京市將完成建設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大中小學普遍開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到2027年,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規模化、系統化、常態化應用的格局基本成型。

  各區各校正在構建“校園大腦”,利用AI技術支撐教務管理、教師考評、教學評估、后勤服務、校園安防等環節。

  北京市十一學校打造了教育管理信息雲平台,連接師生校園一卡通,匯集整合教務、學習、綜合素質評價等相關數據,為學校、師生、家長提供更加全面的數據分析和應用支持服務。北京市第二十中學在建設智慧校園的基礎上,利用新升級的排課、選課系統,建成一套基於新高考的一體化“選課走班”平台,為課堂減負增效,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

  市、區、校還將加強聯動,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新場景。市教委從2023年起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試點示范,圍繞“以智助教、助學、助評、助研、助管”5個方面,培育100余所智慧校園。下一步,北京市將聚焦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教育教學范式的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著力打造全國人工智能教育創新的策源地。(記者 李祺瑤)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