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北院區主體結構年內封頂
本報記者 劉冕
昨天,故宮博物院北院區用一場“匠心精筑、續寫華章”慰問演出,慶祝一標段封頂。舞台就設在施工現場的一片空地上。預計今年年底,北院區主體結構將全面封頂。
環顧四周,兩年前的黃土地上“長”出3組體量碩大的建筑物。文物展示用房、文物修復用房和辦公服務用房都還“穿”著帷幔,戴著紅色和白色安全帽的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施工。現場的一塊展板上,醒目的紅字寫著:使用年限100年。
300余個減隔震構件將上崗
故宮北院區項目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文化設施、中央和國家機關在京重點建設的特大型綜合類博物館。項目總建筑面積10.2萬平方米,目前處於主體結構施工階段。
“穩”,是故宮北院區的建筑特色之一。從外觀上看,已現規模的建筑主體長得敦實穩重。如果細探建筑內部,二標段就將設置300余個減隔震構件。隔震支座、黏滯阻尼器及抗拉裝置配合,成了建筑的“定心丸”,可以實現多維、多點、復合減震的效果。
延續了紫禁城建筑風格的文物展示用房使用了一種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幕牆系統、香檳金鋁合金屋面,營造出紅牆金瓦重檐氛圍。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顏料優選等方式,“紅牆”可以防褪色。
“自愈”混凝土亮相
北院區建筑使用的混凝土也有講究——採用優質礦物摻和料和外加劑,可以實現百年耐久性指標。
更神奇的是,當出現不足0.6毫米的裂縫時,特種混凝土可以“自愈”,大幅提高建筑壽命。
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混凝土仿生自修復技術模仿了生物組織損傷愈合的機能。“當混凝土出現裂紋或損傷時,最怕滲水,鏽蝕內部鋼筋,導致牆體鼓脹等。創新特種混凝土遇到水,會自動生成‘結晶’,填補縫隙,避免‘傷情’加重。”
智慧工地“純綠色”
鋼結構焊接機器人、實測實量機器人、塔機安全監控管理系統……施工現場還有一批“機器人”忙碌在不同崗位上。工作人員說:“這裡成功實現了各環節、多角度的智慧管控。”
據統計,該工程實現了100%配備節水器具、節能照明燈具、節能環保型施工設備。各類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於60%。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北院區項目建設是該院百年發展進程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建成后將有效提升故宮在文物保護、研究、利用方面的能力,為故宮文物藏品的科學保護與有效展示提供有力支持。同時,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多優秀的文化成果將惠及眾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