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演藝之都”涌動創演新活力

2024年10月29日09:3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演藝之都”涌動創演新活力

  本報記者 高倩

  治理積水潭、開鑿通惠河,10月26日晚,科學家郭守敬的一生功績在舞台上流淌生輝。這部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市曲劇團支持、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打造的原創北京曲劇新作《運河之端有片海》,以積水潭東岸中軸線上第一橋萬寧橋為起點,對大運河“最后一公裡”的前世今生進行了藝術呈現。

  《運河之端有片海》邀百姓登台。北京市曲劇團供圖

  話劇《永定門裡》劇照。本報記者 方非攝

  近年來,隨著“大戲看北京”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舞台創作將目光投向北京豐富厚重的文旅資源,把凝固悠久的古老遺產變為舞台上鮮活生動的表達。在“演藝之都”,這些作品正在崛起為一道道亮眼的風景。

  啟迪靈感

  多方位挖掘講述北京故事

  “萬寧橋處於大運河、中軸線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交匯點,《運河之端有片海》從這裡開始,牽引出整個故事。”編劇張帆說。昔年,積水潭是大運河終點漕運商貿繁盛的水陸碼頭,《運河之端有片海》主創團隊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從歷史的長河中打撈起郭守敬的動人故事,講述給更多觀眾。

  把文旅資源創新轉化為舞台表達,《運河之端有片海》不是個例。僅在今年,北京舞台上已有多部作品做出類似探索:北京交響樂團攜手琵琶名家趙聰,首演了著名作曲家譚盾為中軸線創作的《北京中軸龍脈之鐘》,銅管交織琵琶,聲響深邃壯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年度原創京味大戲《永定門裡》以“永定門”為題,在交錯的胡同小院裡演繹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時代巨變﹔北京舞蹈學院原創舞劇《巍巍正陽》聚焦北京城內唯一一座城樓與箭樓都完好無損的古老城門,舞動橫跨晚清至新時代的歷史回響﹔原創音樂劇《北上》改編自徐則臣同名小說,主人公沿大運河北上進京的故事跌宕回轉,濃縮著這條河流承載的家國記憶……

  “我們在運河沿岸採風時,強烈地感受到大運河不僅是一條物理意義上的水路,在交通不那麼便利的古代,它可以說是一條生命之河,大運河的開鑿也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和精神圖騰。”音樂劇《北上》導演石路說。以舞台創作挖掘展現文旅資源的重要內涵,進而展示北京和中國風採,已經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

  而在不久前的第27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北京中軸龍脈之鐘》作為整個音樂節的第一首作品恢弘奏響,在連通世界的國際舞台上彰顯了北京城古今並存的開放與積澱。

  活用舞台

  一站式深度體驗風土民情

  在生生不息孕育創作靈感的同時,北京的文旅資源也化作承載文藝作品的天然舞台。在八達嶺長城、北京世園公園、媯水湖等熱門游客聚集地,《夢回長城·八方來鶴》《夢華·長城》《媯河夜畫》等沉浸式文旅駐場演出戲景交融,強勢帶動文旅消費。

  隨著“會館有戲”特色品牌的不斷推進,一批量身定做的劇目持續為古老會館注入新生。在顏料會館,今年,北京市曲藝團、北京市曲劇團分別推出沉浸式曲藝劇《南城記憶——“老門神”》、沉浸式互動劇《京城拍賣會》,深度結合並演繹了顏料會館的歷史風俗。在湖廣會館,沉浸式音樂劇《金風玉露》將於12月開啟駐場演出,湖廣會館別具一格的空間布局、悠久聞名的梨園傳統,將在這部作品中被充分展現。

  集多種文旅消費體驗於一站,這些演出正成為更多人深度了解北京風土人情的窗口。比如,坐落在前門附近的顏料會館周邊人流如織,沉浸式互動劇《京城拍賣會》的觀眾席裡,從湖北到北京旅行的謝女士和朋友興致高漲,一向喜歡北京話裡那種“勁頭兒”的謝女士不光聽得過癮,也第一次知道了北京曲劇這個“小眾”劇種,這番京城文化游不可謂不深入。

  在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等更廣闊的層面上,北京亦在引領示范。正如《金風玉露》制作人李東所言,“在做這個項目時,我們考慮的不只是湖廣會館。北京是首善之區,擁有大量的歷史建筑,我們希望能打出一個樣、摸索一套方法,為北京乃至全國的古建筑活化利用提供參考。”

  政策扶持

  全鏈條舉措激發創作活力

  舞台上的繁榮景象,離不開背后相關政策的支持助力。在通州區,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副中心運河題材原創劇本創作及選題採風孵化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項目旨在推動原創劇本的創作與孵化,展現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北京市曲劇團與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聯合出品的北京曲劇兒童劇《運河遙啊謠》成為首部入選作品。

  此外,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孵化項目推介的劇本《萬舟駢集》《通利福尼亞大酒店》也將進行孵化,從劇本圍讀、片段排演、全劇聯排,到以公眾論壇、展覽、工作坊等形式邀請市民參與創作,覆蓋全鏈條的種種舉措將吸引更多創作者參與副中心的文化建設,助力市民的文化素養和參與感的提升。

  除了城市副中心,遍布全城的文旅資源在轉化為舞台作品時,正在不斷加深與市民大眾的緊密連接。以《運河之端有片海》為例,這部作品由北京市曲劇團的專業演員、西城區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以及北京曲劇研習社的學員共同出演,充分實踐了“政府搭台、專業引領、群眾唱戲”的設想與“專群結合”的創作模式。“我們一方面希望能講好北京故事,另一方面也期待以這樣的模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傳承北京曲劇的隊伍。”北京市曲劇團副總經理周楠說,“傳統藝術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才有不斷蓬勃發展的動力。”

(責編:池夢蕊、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