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科技

北京持續建設科學智能基礎設施 大原子模型新增7個覆蓋領域

2024年07月11日08:5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本報訊(記者 劉蘇雅)北京在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領域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取得成果。最近,由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牽頭,協同開源社區及30多家共建單位建設的大原子模型計劃(OpenLAM)新上線了7個科研領域的模型解決方案。該院還聯合多家單位發布新一代科研文獻開放平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讓科研人員的檢索效率顯著提高。

  “語言數據的爆炸性增長,孕育了大型語言模型。微觀尺度數據的累積也催生了一種創新模型——大原子模型,它像是自然科學界的GPT。”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深勢科技創始人張林峰解釋,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原子構成的物質世界中,科研人員通過大原子模型,可以快速完成新物質、新材料和新原理的構建與發現。這個大模型將提升工業仿真能力,更好地模擬原子級的實驗現象,借給實驗科學家觀察微觀世界的“慧眼”,成為原子級生產制造“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從2023年底發布以來,大原子模型計劃的應用領域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最近,該計劃通過開放社區共建的形式,又發展出合金、動態催化、分子反應、藥物小分子、固態電池、半導體、高溫超導7個領域的模型解決方案。

  “很多重要的科學問題,本質上都是微觀問題。”張林峰舉例,讓鋰電池失效的鋰枝晶,生長原理尚未破解。因為使用傳統手段,很難再現幾十萬個原子在毫秒級時間內的變化。而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可以兼顧精度和效率。隨著這套模型的不斷升級,材料、能源、生物制藥等領域微尺度工業設計將實現變革,半導體、電池、合金、藥物將實現原子級別的生產制造。

  “這就像是原子尺度下的‘活字印刷術’。”張林峰充滿期待地說,“大原子模型最終能夠征服元素周期表,為微觀科學研究提供新的基礎設施。”

  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科研工作者量身打造的新一代科研文獻開放平台也已經開放。“這個平台是科學智能領域的又一項重要基礎設施。”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李鑫宇介紹,當前,對學科交叉檢索、原文內容溯源、科研數據解讀的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文獻檢索工具的能力范圍。該平台通過人工智能向量數據庫疊加大語言模型,能用更少的成本,等效實現3至6倍參數量模型的效果。使用者還能在平台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應用和智能體,形成一個全新的科研生態系統。

(責編:董兆瑞、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