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紅線”牽起老老小小 西城椿樹街道托起穩穩的幸福

在西城區椿樹街道,有條南北走向、長約300米的紅線胡同,這條承載著許多居民記憶的小巷,如今因獨特的社區服務設施煥發出新的生機。由南至北,一家街道養老照料中心、一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一家街道托育中心,如同紅線牽起的綿延情感,將椿樹地區老老小小的幸福生活緊緊相連。
老有所養,守望相助
從騾馬市大街走進紅線胡同,入口處便是一處溫馨的四合院。院內四周的房間冬暖夏涼,舒適怡人﹔另一半露天空間裝著長椅和綠植,還有一棵古樹,這便是椿樹街道辦事處打造的養老照料中心。
2015年,椿樹街道搭建“椿齡”六老養老服務體系,將原辦公用房紅線胡同56號院打造成養老照料中心投入使用。這間養老照料中心成立近十年,如今這裡住著八位老人和兩位護理員,最高齡的老人已經91歲。在每天精細的照料中,護理員對老人們的習慣、身體情況都了如指掌,不僅讓老人們過得舒心,也讓家屬們非常放心。
今年將近70歲的趙爺爺,因身患疾病完全臥床,如今已在小院住了8年。8年來,趙爺爺的家人每次前來探望,都會看到穿著整潔、頭發利落、精神良好的他,也時常感嘆小院周到細致的照料。“老人家住在這裡,我們特別放心!”趙爺爺的家人說。
歲月留聲,幸福相伴
布局溫馨,明亮通透,環境優美,走進位於紅線胡同26號院的紅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接待區和活動區分列兩側。穿過大廳來到后院,古色古香,幽深清淨,幾處小房間坐落於此。對於大部分老年人來說,晚年能夠待在熟悉的環境中,有兒女、老街坊作伴,是最安心的選擇。
“周一上午是朗誦、下午是口琴,平時還有特別多的活動。離我們家走不了幾步路,這麼多年我基本每天都要來這溜達溜達。”住在紅線胡同的王阿姨是社區文體團隊的成員,也是紅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忠實“粉絲”。
養老驛站是集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和心理慰藉六大功能於一身的綜合養老服務場所,設有多功能活動室和圖書閱覽室,室內還備有繪畫、書法桌台,老人可在此寫作、閱讀。
今年7月,新的驛站運營商將入駐紅線胡同26號院。在保留之前驛站功能的同時,驛站還將集物業管理為一體,搭建物業管理平台,為社區居民提供共享工具箱、維修等服務,進一步解決平房院落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提升居民幸福感。
幼有所育,筑夢童年
近日,紅線胡同21號院的紅門上挂起一塊黑底金字的牌匾,透露著古色古香。走進大門,大槐樹伸進來的枝椏,在庭院一角籠罩出一塊光影斑駁的樹蔭,夏日裡格外清涼。這裡便是椿樹街道開辦的北京市第一家四合院裡的普惠托育點,並挂牌成為北京市社區兒童中心。
“這個小院子看著真舒服,正適合孩子戶外活動。”一名前來咨詢、考察的幼兒家長對環境感到滿意。
今年年初,椿樹街道充分調研,掌握轄區近3年來的新生兒數量,並以問卷的形式統計家長們的育兒模式、送托需求及價格接受度。街道積極回應嬰幼兒家庭的托育需求,統籌整合各方資源,引入專業力量,開辦托育中心。經多方考慮和實地調研,最終將街道用房紅線胡同21號院作為托育中心的地址。
園區從家庭育兒、嬰幼兒照護等多方面發力,構建符合轄區實際、滿足居民需求、體現椿樹特色的普惠托育服務圓形矩陣體系,為嬰幼兒家庭提供可選擇、可信賴的普惠托育服務。
在紅線胡同,養老照料中心的院內常有溫馨的笑聲響起,養老服務驛站記錄著老人們生活的點滴,托育中心裡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回蕩在四合院裡。老老小小,相互牽挂,共同編織著這條胡同獨特而溫暖的歷史。一條“紅線”,是時光的見証者,更是情感的延續者,連接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生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