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將拿到不動產登記“大紅本”

本報記者 陳雪檸
擁有宅基地的農民將陸續拿到“房地一體”的不動產權証書。近日,記者從市農村土地頒証辦獲悉,本市已在大興、昌平兩個試點區初步完成地籍調查,並對符合條件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確權登記。接下來,全市各區將全面開展該項工作,預計於明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應登盡登”。農村村民也將像城鎮居民一樣拿到“大紅本”,保障自身財產權益。
大興試點 摸底宅基地8.2萬宗
在大興區採育鎮龍門庄村,村民倪大哥和妻子拿著剛“出爐”的不動產權証書,臉上笑意盈盈。翻開“大紅本”,宅基地面積、房子數量、戶內成員等信息清晰標注,一目了然。這也是大興區頒出的第一本“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不動產權証書。
這本薄薄的產權証,“分量”不輕。
“原大興縣開展過兩次宅基地確權登記試點,主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是試點,沒有全面開展,所以隻有少數農民手裡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証》,大多數宅基地都沒有進行確權登記。”大興區不動產登記中心相關負責人坦言,沒有產權証,村民遇到落戶、報領暖氣費、房產繼承等日常事項時,都需要村鎮出具房產証明,既費時費力,又不便核實真偽。
在全市統一部署下,今年3月底,《關於開展大興區房地一體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地籍調查工作的通告》在大興區政府網站發布,大興區成為全市首批試點區之一,分批依次開展“房地一體”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地籍調查工作,並依村民申請,頒發不動產權証書。
經初步調查摸底,大興區共有超8.2萬宗宅基地。“這裡面有的存在繼承糾紛、分家析產糾紛、一戶多宅等復雜情況。我們會在現有政策標准下,對這些宅基地形成‘一宗一檔’,分類處置,逐步分批實現‘應發盡發’,為后續精准管理和自然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夯實基礎。”該負責人說。
全市鋪開 通州等五區今年完成
宅基地,是農村村民用於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包括住房、附屬用房和庭院等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則是在村庄范圍內除宅基地外的建設用地,以及村庄范圍外屬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
“相較於城市用地,農村宅基地管理比較薄弱,一些地方曾存在超標准佔用宅基地、違法違規買賣宅基地、侵佔耕地建設住宅等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現象。”市農村土地頒証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相繼下發文件,要求各地對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開展全覆蓋地籍調查,摸清底數,對於權屬合法、登記要件齊全的實現“應登盡登”。本市的相關工作便據此開展。
據介紹,在試點階段,本市以大興、昌平兩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區為主,其他涉農區為輔,在今年4月底初步完成地籍調查,對符合條件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陸續進行確權登記。
結合試點工作經驗,全市各區將“一區一策”,按照“調查一批,確權一批”的方式推進,其中通州、懷柔、平谷、密雲、延慶5個區力爭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確權登記,朝陽、海澱、豐台、門頭溝、房山、順義、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力爭在明年10月完成確權登記。
摸清底數 登記產權不涉拆遷
此次對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地籍調查,是否與拆遷有關?在入戶調查階段,不少村民產生疑問。
“咱大興制定了這份《工作指南》,入戶時我們一定要跟村民說清楚,讓大家放下疑慮。”大興區不動產登記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工作指南》明確告知,現階段開展地籍調查工作,主要是針對宅基地及地上房屋開展現狀調查現狀測量,收集相關材料等,也就是對宅基地及房屋情況進行摸底,建立數據底庫,不涉及拆遷、分戶口本、買賣、收稅等問題。
據了解,為確保公平公正,防止弄虛作假,此次開展的宅基地調查工作還將調查結果公示作為“規定步驟”,接受群眾監督。目前,試點區已初步打通確權、登記、發証路徑,補齊不動產統一登記缺項,將不動產登記覆蓋廣大農村地區,使農村村民也能像城鎮居民一樣享受產權登記的權利。
市農村土地頒証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計劃在明年12月底前對登記發証成果開展檢查驗收,形成全市農村不動產地籍調查和確權登記數據庫,基本實現全市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應登盡登”。專項工作結束后,后續新增符合登記條件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將納入日常登記,在各區不動產登記大廳申請辦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