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熱情 石景山這個社區打通齊心善治“通道”

“每次走小門都提心吊膽,生怕被電動車、自行車撞到。現在另一側小門開了,不僅更方便,也安全多了。”家住北京石景山區十萬平社區的居民們欣然表示。
石景山區古城街道十萬平社區南向緊鄰長安街西延長線路段,來往車輛多,社區初建時,設置於南門的出口由中間機動車道和兩邊的非機動車道構成,兩旁通道尤為狹窄。東側通道緊鄰商戶,西側通道緊鄰居民樓,因擔心噪音問題,西側邊門一直未曾開啟,僅余的東側邊門行人、電動車、自行車“混搭”通行,擁擠不堪,安全隱患突出。
近日,居民呼聲強烈,希望打開西側邊門改善出行條件。然而,這一提議再次遭到了西側邊門緊鄰的13號樓底層住戶的強烈反對。居民擔心小門一旦打開,頻繁的人流和車流將嚴重影響家人的休息。
一邊是呼聲強烈的“開門聲”,另一邊卻是強烈反對的“閉門聲”,如何解決?面對難題,社區書記王明利和副主任肖穩立反復與13號樓居民進行深入溝通,傾聽居民的擔憂,理解他們的需求,努力尋找解決方案。隨后,社區充分發揮“睦鄰”議事廳作用,組織召開樓門議事會,為居民提供了表達訴求、共商解決問題的平台。
“睦鄰”議事會探討解決方案。
在議事會上,居民們暢所欲言,提出了各自的訴求和建議。社區工作人員耐心傾聽、逐一解答,並在安撫居民情緒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方案。經過充分的溝通和協商,13號樓居民最終同意打開西側邊門。
最終,在充分尊重居民意見的基礎上,社區決定採取折中方案,在開放西側邊門的基礎上,將小門改造為僅供行人進出的通道。這樣,既能方便居民出行,又充分考慮了對13號樓住戶的噪聲干擾,同時進一步實現人車分流,有效提升社區的安全性。
改造后的小門僅供行人通行。
議事會后,社區馬上聯系街道進行施工。兩天后,施工完成,社區南門實現了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的“三分流”,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便門”更“便民”,“陌鄰”變“睦鄰”。十萬平社區積極傾聽並整合居民的多樣化訴求,通過引導議事機制,打通齊心善治“通道”,也鏈接起居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激發了大家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王亞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