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動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本報記者 曹政
時至立夏,萬物繁茂。從北京出發的復興號列車在21.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馳騁,沿途撒下創新的種子、合作的機遇,孕育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勃勃生機。
“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京津冀部署了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擘畫協同發展的新藍圖。
從中關村在雄安釋放創新引力、“三校一院”從建設轉為運營,到三地繪出六條產業鏈圖譜、首次聚“鏈”招商,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集中搬遷收官、大運河畔三大文化建筑建成開放……這一年,北京牢記職責使命,積極擔當作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大手筆繪就現代化新圖景
天安門以南百公裡,雄安新區起步區,一條5公裡左右長的燕趙大街串聯起四座來自北京的大學新校區。
去年11月,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區集中開工。規劃藍圖上,北京交通大學的思源、知行、天佑廣場,北京科技大學的“清泉溢滿井”景觀,北京林業大學藍綠交織的山水脈絡……每座新校園都在歷史文脈的賡續中創新,建構屬於雄安的新篇章。
協同發展的圖景上,疏解是最濃重有力的一筆。
於北京而言,疏解是倒逼城市轉變發展模式。南中軸上,曾人聲鼎沸的大紅門服裝城在一季度迎來180多位新“主人”。幾年的光景,這裡已變身文化科技園,高精尖企業雲集。“園區裡元宇宙產業上下游的企業非常多,這是最吸引我們的。”霍巴超元域公司聯合創始人劉作宇剛來就與園區企業談成了合作。
來自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北京已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超3000家、疏解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累計壓減130平方公裡……數字背后是以減量撬動高質量發展。
於京津冀而言,疏解則是帶動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合力,重塑區域發展的新格局。大格局中,兩座“千年之城”——河北雄安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構成了北京新的“兩翼”。
距離四所高校不遠,“印刻”在山水畫卷上的雄安體育中心即將竣工。來自北京的施工負責人方國良已在雄安建設了5年,“我感覺雄安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在他的身邊,首家注冊落戶雄安新區的中央企業——中國星網的總部項目已經實現主體結構封頂,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等央企總部加快建設,北大人民醫院雄安院區已開工……
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並重階段。“北京始終以分內之事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堅持雄安新區需要什麼就主動支持什麼。”北京市協同辦相關負責人說,京冀兩省市政府先后簽署兩輪共同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扎實推動公共服務、交通、科技創新、產業等領域重點任務落地見效,助力雄安新區提升綜合承載能力。
鏡頭向另一“翼”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活力熱土,每年都保持千億級投資強度﹔行政辦公區兩期建成投用,迎來市級機關分兩批集中入駐﹔三大文化建筑以世界眼光、時代標杆在城市綠心公園“落筆”﹔運河商務區注冊企業超2萬家,多家市屬國企落地。
再向東看,通州與廊坊北三縣地緣相接、人緣相親。交通大動脈連通潮白河兩岸是明線,產業鏈、創新鏈延伸是暗線。每一年,都會有一批好項目經由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落地廊坊北三縣。去年項目簽約額首次超過400億元,不少都是像細胞醫學、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這樣的重點產業項目。
同向發力鑄造發展動力源
投射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京津冀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更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去年年底,歷經多年建設的京雄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幾天后,北京伊斯普公司負責人高茂森便駕車駛上這條嶄新的公路。距離雄安越近,高茂森想把公司落戶這裡的心就越堅定,“跟我三年前來這裡比,已經是翻天覆地了”。
伊斯普公司是一家從事信息科技防護的企業,雄安新區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場景和上下游不斷聚集的客戶,是吸引企業的關鍵。三個月后,伊斯普的子公司正式在京冀兩地共同建設的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注冊。
在中關村分布在各地的科技園中,雄安的這座園區是最“年輕”的,也是拓展最快的。去年8月30日,科技園揭牌﹔4個月后,園區規模就從最初的2.1萬平方米拓展到4.1萬平方米﹔如今又將擴至10萬平方米。
每一天,都有企業從全國各地趕到這裡考察。雄安新區中關村園總經理劉晶晶深知中關村的“魔力”。“中關村來了,我們更清楚怎麼發展科技創新,怎麼招商,怎麼去培育企業。”她直言,中關村帶來的是一股科技創新的風潮,所形成的創新生態對當地發揮著巨大的引領作用。
雄安中關村科技園內的集成服務中心裡,有來自北京中關村的11家服務機構,為入園企業提供金融、科技等全方位創新服務。目前,該園區已經聚集了超過80家企業。
牽手十年,協同發展面臨著新課題:如何以創新協同和產業協作,讓京津冀迸發更強大的活力?
一組數據可以解答。北京積極支持符合雄安新區功能定位的創新資源在當地布局發展,投資來源為北京的注冊企業超過3000家。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748.7億元、同比增長109.8%,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累計超1萬家。
創新協同的活力牽引著產業協作的動力。天津120余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為北京整車廠商提供配套,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兩個產業集群獲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產值規模佔全國20%以上。
去年,京津冀三地加強“六鏈五群”產業協同,繪制生物醫藥等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三地共同舉辦的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首次聚“鏈”招商,152個項目簽約,投資額達1229億元。
均衡發展步步皆指向民生
協同發展的大棋局,全盤考量的是如何打破發展不均衡、不協調的局面,三思而行的每一步都指向民生。藍天能不能更多一些?就醫能不能挂到大專家的號?家鄉什麼時候能通高鐵?百姓對協同發展的期待蘊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
北京,首善之區,自當躬先表率,與天津河北共建共享優質的公共服務。
5月9日,一台累及多腦葉的難治性癲癇手術在雄安宣武醫院進行,主刀醫生正是北京宣武醫院院長趙國光。手術極為復雜,在麻醉和護理團隊的配合下採用了術中喚醒技術,從而實現保留患者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時,順利切除致癇組織。
這是雄安宣武醫院完成的第100台手術。去年10月,這座醫院正式開診,標志著北京支持雄安建設的“三校一院”全部投入使用。為這三所學校、一所醫院提供辦學辦醫支持的是北京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和宣武醫院,無一不是“金字招牌”。
雄安宣武醫院是新區首座以三甲標准建設的綜合醫院。每天早晨6點多,都會有一輛班車載著北京宣武醫院的醫療專家從北京出發趕赴雄安,確保8點開診前及時就位。
“一所全新的醫院從無到有,最需要克服的無非硬件和軟件兩大難題。”雄安宣武醫院院長李嘉說,在醫院開診前一年,新招聘的醫生就已經到北京宣武醫院進行培訓。老師們既要授業解惑,又要啟智潤心,“不能是簡單看病,更要有科研思維,善於結合臨床發現挑戰更大的醫學難題。”
截至目前,雄安宣武醫院已經開放36個科室,門診接診量達到5.7萬人次,超過90%的患者來自河北,真正惠及當地百姓。
“幸福指數”連著民心。京津冀攜手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底色——
“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鐵路營業裡程超1.1萬公裡,讓更多人享受到京津雄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的便捷﹔
2023年京津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57.3%,空氣質量由“持續向好”向“藍天常見”轉變﹔
三地全面取消異地就醫備案,99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讓跨省就醫不再成為麻煩事……
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偉大的時代洪流中,京津冀不斷書寫出激蕩人心的壯闊畫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先行區、示范區的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