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北京:新消費場景體現老城更新的勃勃生機

2024年03月07日08:5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城新味

  本報記者 李瑤

  正月裡來是新春。伴隨老城更新,龍年正月,北京胡同新玩法、新空間、新消費場景層出不窮,不斷豐富著人們過年的體驗,拓展著年味的內涵。奔前門的會館沉浸式看大戲、到老地標白塔寺擁抱新國潮、來天橋美院收獲鬆弛感、到鐘鼓樓和宏恩觀感受歷史文化遺存活力再現……龍年新春的胡同,平添了新京味、國潮味、文化味、新鮮味。

  湖廣會館好戲連連 本報記者 鄧偉攝

  老會館再添新京味

  滿北京城,要說哪兒正月裡最熱鬧?前門自然佔重要一席。

  打卡前門樓子,到大柵欄、北京坊逛買吃是很多游客品京味的“標配”。然而,新春伊始,往前門四周的胡同深處稍走一走,人們就會尋找到不同以往的新京味。

  “過年上前門逛,溜溜達達轉到了青雲胡同,看到顏料會館有演出,進來小坐,卻意外有趣。”觀眾柏瀧在社交網站分享了自己的不期而遇。他提到的演出,就是顏料會館和北京演藝集團最新推出的賀歲曲藝劇《南城記憶之老門神》。聽這名兒,就知道是北京故事北京味。

  演出主打一個沉浸式,演員們不在戲台上,而在觀眾身邊。故事以“門神”的傳奇經歷為主線,拉洋片、長嘴壺茶藝、數來寶、岔曲、單弦等輪番上陣,觀眾既能零距離觀賞絢爛的曲藝文化,又能體驗一把地道的南城市井生活。

  “演員就在觀眾身邊,形式新穎,還驚喜地聽到了喜歡的岔曲《風雨歸舟》。”“這個和觀眾的零距離可是真沉浸式了。”演出結束,觀眾們爆發熱烈掌聲,有的還雙手豎起大拇指,向演員頻頻點贊。

  “去年,沉浸式曲劇《茶館》場場爆滿。龍年新春,我們又定制了‘會館有戲’賀歲大戲《南城記憶之老門神》,整個正月安排演出30余場,給觀眾帶來新劇、新體驗。”顏料會館主理人馬立克說,此外,還有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專場演出、每周六不見不散的大逗相聲,都讓正月裡的顏料會館像燈籠一樣紅紅火火。

  好戲不隻一出。大年初一,與顏料會館東西相望,前門西河沿的正乙祠戲樓內,昆曲《天官賜福》正在上演。這是300多歲的“中國戲樓活化石”正乙祠按照歷史原貌全面修復、重新開張后首次對外展演。在相隔不遠的湖廣會館,不論是“宣南書館”評書演出,還是集合了太平燕、布老虎制作,變臉、琵琶演奏等的新春游園會,都讓這裡成了年味十足的新春游藝場。

  實際上,不論是顏料會館,還是正乙祠戲樓、湖廣會館,都是近年來老城會館活化利用結出的碩果。拂去多年塵封,這些數百歲的老會館再續弦音,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會館有戲”演出陸續上演。

  根據北京市文旅局的統計數據,春節假期,本市小型演出場所共舉辦超1000場演出,佔北京演出總場次的80%以上。演藝新空間積極舉辦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演出活動,其中,顏料會館、正乙祠戲樓、湖廣會館綻放出新活力。

  正月裡胡同好戲不停,讓古老會館成為文化消費新場景,也為胡同添了新京味。

  顏料會館推出沉浸式演出 顏料會館供圖

  老地標涌現新國潮

  為何老會館會有如此魅力?伴隨著國潮的興起,答案變得清晰了起來。每天守在會館演出現場,馬立克經常看到年輕人穿著漢服來看戲,“學唱昆曲、京劇,學做非遺,都是他們喜歡的。”

  國潮崛起的背后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提升。不光京劇昆曲,中醫養生、琴棋書畫、旗袍漢服等國潮風尚的方方面面,都在流行。出會館,往北走,“中式養生”就攪熱了白塔寺這一老地標。

  白塔寺,是坐落在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上的城市地標,它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的歷史,寄托著一代代北京人的鄉愁記憶。白塔寺東牆外,是有150多年歷史的白塔寺藥店。這兩年,這座老字號藥店不僅能望聞問切、開方抓藥,還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新網紅。

  步入白塔寺藥店,裡面是延續百年的傳統藥房。粗粗一瞧,這裡好像與傳統藥店沒差別,可往深處走,卻發現大有乾坤。

  藥店西側,縈繞鼻尖的中藥味混合了咖啡香。這裡就是耀咖啡,雖然叫“yao”,但並不苦口,而是售賣各類咖啡、白塔文化的甜點和養生特飲。三層露台上,常有一撥撥打扮時尚的年輕人端著咖啡排隊與白塔合照打卡。

  藥店二樓,更是妙趣多多。伴隨國潮熱,老字號的非遺元素也一次次被萃取出來,成為了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的源泉。2023年4月,白塔寺藥店文創堂在此開業,藥斗子冰箱貼、草編人參、中藥香囊……除了各類萌趣可愛的文創精品,這兒還有烏梅洛神飲、桃dirty等飲品,推出一年來吸引擁躉無數。

  正月裡,藥店還到處挂著中藥謎語。“九九歸一”“兒童節放假”“百兩銀子買張皮”……這些紅底黑字的謎語挂在沿街一側,既是喜慶一景,也是吸引顧客駐足互動的小巧思。“誰能拒絕這麼潮流的老字號呢?沒想到,中醫藥文化也能既養生又時髦。”外地朋友來北京玩,“95后”佟菲特意帶他們來嘗鮮,轉白塔、訪藥店、品咖啡,開啟“中式養生”citywalk。數據顯示,目前,耀咖啡日均客流量達500人次。

  百年老字號,為什麼將傳統與潮流集合起來,就一躍成為“流量王”了呢?“消費風向不斷變化,國潮在不斷崛起。”在白塔寺耀咖啡負責人郟珂磊看來,國潮寄托著人們對潮流的情感訴求、對時尚個性的張揚,也蘊藏著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回歸和強烈認同。白塔寺藥店守正創新,恰與人們的這種需求不謀而合。

  守住老字號的品牌,在傳承中創新,在融合中跨界,在開辟新業務增長點的同時,傳播傳統文化。這也成為許多老字號的共同選擇。在北大紅樓對面,老字號長春堂孵化的“順時而飲”草本茶店,用二十四節氣做養生茶﹔在前門大柵欄,老字號內聯升跨界開“大內·宮保”咖啡,特調“糖火燒”、山楂味冷萃咖啡等走紅網絡……

  當人們漫步北京老城,遇上老字號+新國潮,其歷史積澱、陶鑄而成的文化韻味更加濃重,人們的文化自信和認同也愈加強烈。

  白塔寺耀咖啡受青年人歡迎 運營方供圖

  老胡同拓展新業態

  咖啡館、茶飲、小微藝術館、小型文化空間……這兩年,漫步天橋、景山、東四等胡同聚集區,會發現這些小而美的胡同新興空間如雨后春筍,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幾個來。

  “倒推五年,沒這麼多,也沒這麼精致。”日常,土生土長的北京大妞謝飛最愛騎著自行車逛胡同,“哪兒新開了小咖啡館、小博物館,還有好玩的小院子,我都第一時間打卡。”

  謝飛的直觀感受,折射了胡同的勃勃生機。近年來,通過老城疏整促、街巷更新、院落整理,一批新業態、新消費場景、新空間在胡同裡生長出來。

  天橋,自清末到民國,一直是許多文化名人和民間藝人的聚集地,是老北京文化的名片之一。伴隨老城整體保護,2018年,西城區啟動天橋歷史文化保護區房屋騰退,居民自願報名。2019年,天橋盛世集團啟動“天橋·藝巢”計劃,利用騰退出的老院子引入藝術家工作室,打造胡同小微博物館群。

  趙錐子24號,一座鬧中取靜的四合院成了趙春香微妙藝術館。趙春香是“中國軟陶美育第一人”,藝術館由女兒楊思求負責打理。青磚、灰瓦、實木……沒有雕梁畫棟的繁復裝飾,榆樹、蘭花等植物為小院添了無限靈氣。窗台、展櫃、桌子上,是各種樣式的軟陶、兔兒爺,參觀、拍照、參與美育課程……自2019年藝術館開放后,吸引了天南海北的人慕名而來。

  今年過年,來自吉林長春的一家三口特意來到藝術館做兔兒爺,八歲的郭若萱圓了到北京做兔兒爺的夙願,“我喜歡兔兒爺,又萌又治愈。”“做軟陶的過程,整個人放空、專注,是一種特別的鬆弛感。”她和媽媽這樣說。

  她們追求的鬆弛感恰與趙春香微妙藝術館的初衷相和。藝術館的牆上,印著趙春香的一句話:“我與世界的關系,我們用藝術解讀。”在楊思求看來,這種關系在當下的一種集中表現就是人們對鬆弛感的追求,“軟陶藝術正在療愈現代人的精神內耗,讓人們靜下來、慢下來。”

  相隔不遠的小喇叭胡同10號,人物畫家馬海方看重了老院子的古韻京味,入駐其中,修舊如舊,也成為了小微藝術館。

  天橋小微博物館群不是個例。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催生著胡同新業態。2021年,距離故宮東華門不到300米,園林景觀秀美的老院子被改造為南池子美術館,甫一推出即火爆出圈。“小眾藝術館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民間審美水平,它和大型藝術館、博物館一樣,也承擔著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趣味、滋潤心靈的社會美育責任。”主理人雅行說。

  不斷涌現的新需求,催生胡同多樣化的新空間、多元化的新業態,也讓老胡同日日煥新。

  重新開放的宏恩觀接待游人參觀 本報記者 鄧偉攝

  老城煥新生機勃勃

  如果說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顆渴求生長的種子,那為種子提供土壤、陽光和水的,則是力促老城復興的持續施策。

  這兩年,伴隨文物活化利用不斷深入,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持續火爆。“鼓樓的‘爆紅’不是一時之機,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厚積薄發。”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曾這樣說。

  近年來,東城開展了鐘鼓樓緊鄰地區、萬寧橋周邊等地區的環境整治,完成鐘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及恢復性修建,提升了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並開展鼓樓保護展示工程,舉辦“時間的故事”數字沉浸展,讓鼓樓更有味、更有顏、更有范兒。

  這一切,讓我們欣喜地看到:文物古建棲身的胡同街巷通過系統治理、恢復風貌、騰退修繕,歷史文化遺存活力再現!與此同時,活力再現帶來的流量熱度,也不斷為傳播文化遺產價值注入動力。正如孫新軍所言,“鼓樓‘爆紅’掀起的流量熱度是老城煥發新生機的一次機遇。”

  機遇不斷帶來驚喜。龍年新春,鐘鼓樓再一次火了。火的不僅是打卡“鼓樓紅”,還有鐘鼓樓裡的新展覽、新空間和不遠處的宏恩觀。

  “這個‘龍’文化展覽小而美,很值得一看!”參觀完過年期間鐘樓上新的“龍瑞中軸 天地人和”展覽,胡同迷於慧立即制作視頻分享到了自己的視頻號上,“看完之后,關於龍的知識、眼前能浮現的龍的形象,一下子多了很多。”這個展覽可以說是“龍”的大集合,有木雕龍頭、霓虹燈做成的龍,有皮影等各種藝術形式中的龍元素,還有從商周到清代的文物中提取的72種龍紋……“展品顏值高、接地氣,能看出策展人花了很多心思。”

  參觀完展覽,人們又奔鼓樓一層院內新開的“鐘鼓飲時”,喝一杯二十四節氣主題飲品,吃一個特色甜品“鼓鼓生風”,品味舌尖上的時間文化。像於慧一樣,春節假期共有2萬余觀眾走進鐘樓,逛新春非遺市集。

  鐘鼓樓及其周邊流量火爆,700余年歷史的宏恩觀也在列。龍年春節,修繕完成的宏恩觀變作“觀中”中軸線文化博物館開放。大雄寶殿裡,宏恩觀歷史常設展帶領市民看到宏恩觀近百年的多次功能演變。觀內東側,北京中軸線主題郵局啟動運營。“過年期間院裡全是人,參觀、買書、喝咖啡,或者就索性坐著發呆,從大家的狀態能看出很喜歡這兒。”運營方品牌總監徐琦說。

  一步步來、一點點做,正是老城更新的日拱一卒、步履不停,鐘樓、鼓樓、宏恩觀等的老建筑、老地標、老街區才不斷從博物館裡走出來、活起來,不斷形成文化匯聚的“流量場”。流量,也持續帶來積極效果。

  像這樣,老城更新與流量熱度結出的碩果已星羅棋布。伴隨申請式騰退,菜西片區改造后的新院子裡搭起了非遺舞台,年輕人們打卡胡同咖啡店、買文創產品、聽戲曲演出、看設計展,讓老城持續“不老”﹔白塔寺所在的阜內大街,曾被老舍譽為“世界上最美的一條街”,通過地區風貌保護工程,白塔寺外的東西岔胡同經過多年的騰退換租后,引入了一批精致的時尚店鋪,老白塔歷久彌新。

  老城保護匯聚文化流量,流量熱度持續激發老城煥新。

  兩者形成良性循環。在這種漸進性、持續性的循環中,“流量”正在變為“留量”,“網紅”不斷變為“長紅”,“出圈”漸漸成了“破圈”。

  胡同裡的新年味,只是開始。老城韻味,無盡悠長。

  專家觀點

  新消費場景體現了老城更新的勃勃生機

  秦紅嶺

  老城更新與民生需求、文化新需求緊密相連。要通過綜合整治,強化街區公共服務設施等功能,使之能夠滿足現代生活需要,還要充分發揮老城歷史資源,通過發展特色文化業態等方式,強化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的關聯性。

  北京胡同在龍年新春時節展現出的新玩法、新空間和新消費場景,既豐富和創新了人們的過年體驗,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文化消費選擇,同時又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擴大了文化傳承空間。

  老城不是靜態的博物館,它的魅力來源於不斷新陳代謝、守正創新和有機生長所呈現出的多樣化形態。一批新業態、新空間、新消費場景在老胡同裡生長出來,恰是一種成功的文化融合,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又注入了現代元素,體現了北京老城更新發展中的勃勃生機。

  老城更新既要尊重歷史,延續城市肌理,又要將保護與發展相結合,強化功能提升、文化活力與環境再創造,讓文化空間生態、鄉愁記憶與改造提升相得益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