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市已建成6間安全應急小屋

2023年12月01日08:4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本市已建成6間安全應急小屋

  本報訊(記者 劉蘇雅)“這小屋和我家裡一樣暖和。”大約18平方米的安全應急小屋裡,水、電、供暖、通訊保障一應俱全,科技味兒十足。今年7月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后,為提升洪災、雪災、地震等災害發生時的應急保障能力,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組織多家科技企業,僅用1個月就完成了“電不斷、水不停、訊通暢”的安全應急小屋研發,並持續迭代。昨天,記者到門頭溝區水峪嘴村安全應急小屋實地探訪,這是北京市已建成的6間安全應急小屋之一。

  走進位於水峪嘴村的安全應急小屋,暖意扑面而來,環顧四周卻看不到取暖設備。仔細尋找,熱源來自於牆上懸挂的兩張“畫”,“畫布”由石墨烯供暖材料制成。通電后,一幅半平方米大小的“畫”,就能維持約20平方米房間的供暖。室內的淨水裝置每小時能提供約200升的直飲水,滿足應急用水需求。

  災情到來時,大家最需要的是什麼?為了准確回答這個問題,研發團隊第一時間走進了受災嚴重的20余個村庄。飲用水被污染、電力中斷、通訊失聯……新源智儲公司電能高效變換技術中心經理王寶歸說,今年8月項目啟動后,多家北京科技企業各展所長,合力投入研發,隻用了1個月,小屋便有了雛形,並不斷迭代優化。屋內的每台設備、每件物品,都緊扣著災區的實際需求。

  暴雨和山洪的襲擊,一度導致災區通訊信號中斷,衛星電話成為了連通外界的唯一渠道。不過,常規的衛星電話需要搭配天線使用,接打電話前要先用天線“對星”,也就是尋找衛星信號。“如果使用不熟練,‘對星’就要花上十幾分鐘﹔如果衛星信號不能保持連通狀態,外界就無法回撥電話。”門頭溝區科信局副局長劉福智說。在小屋的角落裡,2台形似“座機”的衛星電話配合屋頂的全向型天線,便能自動搜索衛星信號,隨時接打電話。來小屋參觀的門頭溝區居民王先生,停下腳步仔細地看了又看:“洪災發生時,我有幾位同事正在山區工作,好幾天都聯系不上,挺揪心的。這個設備太好了!”

  屋內的淨水、供暖、通訊設備,都離不開電力的支撐,供電儲能系統就是小屋的“心臟”。屋頂的光伏板,配上高安全性的半固態磷酸鐵鋰電池,就能為小屋內的各項設備持續供能,電力中斷時,最長可以維持12天運行。緊急情況下的應急屋,平日裡也能發揮作用。屋頂的光伏板與市政電網相連,除了供給小屋設備日常使用,結余的電量還能“反哺”電網,淨水設備也可供村民日常使用。

  現在,房山區協同門頭溝區已建成6間安全應急小屋,后續建設點位的選址、踏勘工作也正在進行。“為了響應災區需求,我們第一時間啟動了包括‘安全應急小屋’在內的5項科技支撐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在應急救災、災后恢復、預警防治等方面開展攻關。”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近年來大力發展和培育安全應急產業,創新資源豐富、產業集聚,目前,相關項目仍在持續推進研發,將為救災重建工作持續提供科技支撐。(記者 王海欣攝)

(責編:李博、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