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感受閱讀,多維度認識寫作
書香致遠 北京市青少年閱讀節系列活動走進多所高校

11月8日至18日期間,首屆北京市青少年閱讀節走進北京多所高校,開展“書香致遠”系列主題閱讀講座活動。
8日下午,韜奮基金會閱讀組織聯合會理事、中國書店出版社原副社長、作家啟航做客北京工商大學,為同學們帶來了“電影中的閱讀與寫作”主題講座。講座中,啟航結合部分經典電影片段,帶領同學們感受了如何平視經典、平視寫作,明白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對於“平視經典”,啟航表示,經典名著就像現在的京劇,當年是街頭巷尾的流行歌曲,普通人都會唱,到了現在,成了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這就像現在大家喜歡讀的網絡文學,眼下看來沒什麼,但如果它能經歷住時間的淘洗,依然能留下來,做到人人愛讀,那麼它也將成為經典。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作家林夕也於10日為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的同學們帶來了“書香致遠,筑夢同行——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主題講座。她圍繞《撒哈拉沙漠》《月亮與六便士》《第二性》三部影響過她的作品,與同學們交流了閱讀、寫作與生活。林夕老師提出,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要學會尋找自己的方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而打開一本書,就能在別人的故事裡,發現潛藏的未知的自己。
16日中午,中國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長、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鄭念在華北電力大學為同學們帶來了“中國道路之科普力量——百年科普歷程的啟示”主題講座。他帶領同學們回答了“科普是什麼?”“科普做什麼?”“科普為什麼?”這三個問題。鄭念希望同學們明白,科普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公民科學素質是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標志,科普是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翼,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科普活動,努力提升自身科學素養。
18日下午,著名配音演員、配音導演晏積瑄為北京大學的同學們帶來了有聲語言藝術主題講座。晏積瑄在講座中指出,朗誦藝術不僅是播音,更應包含表演藝術。特別是在當今AI浪潮的沖擊之下,有表演性質、能表現更加細膩情感的語言呈現更加重要,朗誦就是抒發人類情感態度的語言。對於“什麼是好的藝術語言傳播”“是炫技還是情感表達”這兩個問題,晏老師告訴同學們,情感表達應重於炫技,隻有釋放語言背后豐富的情感信息,才能找尋到藝術的真諦。晏積瑄表示,朗誦者的“出發狀態”應該從“彰顯我充滿魅力的聲音”轉變為“忘記了我是誰,隻感受到作品的力量”,要追求聲音投射的力量與情感和觀眾的共鳴。
首屆北京市青少年閱讀節由北京發行集團新華文化公司承辦,接下來還將於本月內繼續走進全市大中小學校園,從“初心明史”“科普新知”“領讀青春”和“文脈古今”四個角度開展“書香致遠”系列閱讀主題講座,引導青少年朋友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