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吐槽博物館常設展不變樣 考古博物館立下定期更新新規

本報記者 劉蘇雅
“博物館裡的常設展,三五年不變樣”,觀眾頻頻吐槽的博物館“常態”正在被打破。剛開放2個多月的中國考古博物館立了新規矩——定期更換常設展展品,提高觀眾觀展體驗。首批換展文物最近就位,10件展品中不乏“重器”。
近期月更10件展品
中國考古博物館殷墟婦好墓展區,新增了一件可愛的玉石龍,體型圓潤,雕刻精美。在它的對面,原本展出的連體銅甗(yǎn)也更換為分體銅甗。一位現場工作人員說:“館藏婦好墓絕大部分重器已經在展,后續我們會根據庫存情況做小范圍更新。”
每一件新替換文物都有過人之處。比如紅山文化展區,灰陶豆被一件彩繪陶器替換。新展品不僅能更好地展現典型紋飾特點,還與其他展品有紋飾的呼應。
“庫房裡保存的文物數量遠大於目前的展陳。目前常設展有幾千余件(組)展品,近期計劃保持每月更新10件的頻率。”該館館長鞏文說,這種做法既能盤活館藏文物,讓展覽變得常看常新,也便於及時保養換展文物。
一份宣傳冊用5年
近日,記者走訪近10家博物館發現,常設展基本常年不變。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的基本陳列位於1層和2層,現場工作人員直言,常設展近年來都沒更新過。首都糧食博物館自2019年開館以來,展覽沒有變化,甚至入口處擺放的糧食安全主題宣傳冊也是2019年印刷的。
展覽更新慢,也令一些觀眾掃興。參觀完北京茶葉博物館,觀眾趙女士抱怨,展覽內容比較常規,“參觀完會覺得不過如此”。首都糧食博物館的部分展板上,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8年。北京空竹博物館裡,部分展示品積了灰。觀眾在評價中寫,“至少應該定期擦擦”。
一位博物館從業人員說,更換展品很復雜,並非簡單地一挪一放。要考慮新展品是否符合展陳邏輯、講解系統要如何配套、文物怎樣修復和養護等問題。還有部分博物館受限於藏品數量和經費,很難定期換展。
基本陳列通常10年不大動
“一般而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展陳框架在10年內不會有大變動。”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閆志認為,要實現展品的定期更換,博物館首先要有足量的館藏,並對藏品有深厚的研究,再綜合展品情況、展覽大綱、展示方式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像中國考古博物館這樣,在開館短時間內就進行基本陳列展品輪換更新的做法,以往並不多見。
當然,基本陳列與臨展、特展承擔的任務不同,基本陳列主要展示博物館館藏的基本構成,臨展、特展則會根據主題進行策展。閆志說:“隻要保証關鍵展品的展出,不破壞原有的大綱結構,在基本陳列進行展品輪換的做法值得鼓勵,它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展示空間,也可以讓觀眾保持新鮮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