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京十五日》北京站收官 將開啟上海南京等地巡演

11月12日晚,馬伯庸首部改編為舞台劇的作品《兩京十五日》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完成了一周年演出。一幕幕寫意中式美學布景,將一副勾勒大運河兩岸市井生活的生動畫卷搬到方寸舞台之上,緊張刺激的劇情也讓觀眾現場體驗了一把酣暢淋漓的明朝版“速度與激情”。
用中國語言講中國故事,戲曲元素成全劇最大亮點
舞台劇《兩京十五日》2022版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歷史題材小說,特邀“爆款打造機”趙淼擔綱導演,將肢體劇和戲曲元素完美融入歷史題材故事基底中。
“用中國語言講中國故事”的理念貫穿舞台劇《兩京十五日》2022版全劇。京劇的寫意表達方式不僅能與這段明代的故事巧妙融合,更為觀眾帶來許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驚喜。
無論是充斥全劇的戲曲腔調、身段元素,還是化用京劇《三岔口》的片段,無一不在使用中國人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展現寫意風中式舞台 打造沉浸式觀劇體驗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燈光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任冬生擔任了《兩京十五日》的視覺總監,打造出驚艷觀眾的中式美學布景。在他的設計中,《兩京十五日》的舞台同樣充滿中式“寫意風”。將一把極其簡約的圈椅吊裝在舞台上,輔以幕布作為主舞美裝置,呈現出強烈的明代文化氣息,觀眾進入劇場的一瞬間就會被拉入明代的歷史背景。
長達185分鐘的演出中,出現高達37個場景,平均每5分鐘就切換一次的布景,需要觀眾集中注意力以跟上迅速發展的劇情。傳統的戲劇表演每幕之間都會收光以方便換景,但《兩京十五日》則採用了西方現代舞台流行的無收光表演方式,即除中場休息外,185分鐘的表演全程無收光,所有的換景和切換都由演員完成。強烈的對比和穿插,放大了本就巧妙的戲劇沖突,以更具視覺沖擊力的方式向觀眾展現出舞台劇的魅力。
作為“中演院線新精典IP工程”系列作品之一,舞台劇《兩京十五日》2022版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總出品,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出品,中央戲劇學院聯合出品,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制作,特邀三拓旗劇團創作。北京站演畢,全國巡演還在繼續,隨后劇組即將開啟上海、南京、大連等站的巡演,將精彩的舞台藝術送給全國各地觀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